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多少钱
时间:2024-09-08 浏览:6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标准和人数
政府特殊津贴标准调整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调整政府特殊津贴标准的通知》,自2009年1月1日起,政府特殊津贴每人每月的标准由100元调整为600元。调整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专项拨款。此举旨在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社会环境,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根据1990年起的选拔工作,政府特殊津贴发放给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政府特殊津贴证书一次性发放人民币20000元,并免征个人所得税。对于1995年以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人员,仍按月发放政府特殊津贴。
政府特殊津贴的人数
截至2010年,我国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10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0年末,已评选出16.2万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其中包括786名高技能人才。公报还显示,截至去年末,我国共选拔出5206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以及4113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自1978年至2010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63.22万人,其中2010年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13.48万人,同比增长24.5%。全国共建成150余家各级各类留学人员创业园,其中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合作的创业园达38家,入园企业超过8000家。2010年,我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总数达到215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总数达到2146个,全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1.06万人。2013年1月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201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共有482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自1990年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建立以来,已有超过16.6万名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员受到政府特殊津贴的奖励。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制度简介
政府特殊津贴的目的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对于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一种奖励制度。获得该津贴的人员被称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该津贴制度于1990年建立,旨在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进行奖励。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和改进党的知识分子工作,关心和爱护广大专业技术人员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该制度的实施对于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社会环境,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政府特殊津贴的产生程序
政府特殊津贴的产生主要通过选拔的方式进行。具体的人选产生方式和程序如下:(一)从专业技术人才中选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主要采取单位逐级推荐、全市组织评审的方式。具体程序如下:1. 各区、县、各部、委、办、局、直属机构、总公司根据通知制定实施方案,由主管领导牵头。2. 基层单位采取组织推荐与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提出初步人选。经单位领导集体研究审议后,确定本单位的推荐人选,逐级上报至上级单位的人事(干部)部门。3. 上级单位对基层单位及所辖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企事业单位的推荐人选进行综合评议,由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确定本地区、本部门的推荐人选,并进行排序后,报送上级人力社保局。4. 上级人力社保局邀请专家和有关人员组成评审委员会,对各单位推荐人选进行综合评审,拟定上报人选。(二)对于已经推荐上报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按隶属关系直接报送上级人力社保局,并拟定为上报人选。(三)从高技能人才中选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不再进行逐级推荐。(四)拟定上报人选确定后,由上级人力社保局负责进行公示,并在履行相关程序后报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什么是事实劳动关系
事实劳动关系的概念、特点和存在的几种情形,以及如何解决相关问题。事实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虽存在劳动关系,但不符合劳动合同成立的法定要件。主要存在无书面劳动合同而形成的事实劳动关系等情形。对于事实劳动关系,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否定其效力,
-
儿童是否可以从事暑期工作
儿童在暑期是否可以从事短期工作的问题。明确提到童工与暑期工作的区别,强调暑期工作是短期的,通常是针对学生年龄的暑期实习。通常情况下,企业禁止使用童工,但在特殊情况下如文艺、体育单位,经过批准可以招聘未成年人。其他用人单位招聘未满16周岁的学徒工则视为
-
企业应支付受疫情影响的职工报酬
疫情期间企业应对职工报酬的处理方式。规定因疫情防控不能提供正常劳动的企业职工,企业需支付工作报酬;未返回岗位的职工可优先休年假并享受工资;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未能劳动的职工,企业应发放生活费,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
-
未签劳动合同是否存在劳动关系?
未签劳动合同是否存在劳动关系的问题。实际审判实践中,即使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只要符合主体资格、适用劳动规章制度、劳动管理、有报酬的劳动、业务的组成部分等条件,劳动关系仍然成立。证明劳动关系存在的证据包括工资相关、职务身份证明、招聘记录、考勤记录等。劳动
-
拆迁补偿款需要交税吗
-
工伤伤残津贴的发放时间是何时?
-
5级工伤怎么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