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规定,合同终止的时间没有明确规定。如果双方能够达成一致,合同可以在协商达成协议后立即终止。如果合同中约定了终止条件,合同将在条件达成时终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
第一百五十八条【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条件,但是根据其性质不得附条件的除外。附生效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条件达成时生效。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条件达成时失效。
第一百六十条【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期限,但是根据其性质不得附期限的除外。附生效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期限届至时生效。附终止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期限届满时失效。
第五百五十七条【债权债务终止情形】:债权债务终止的情形包括:
(一)债务已经履行;
(二)债务相互抵销;
(三)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
(四)债权人免除债务;
(五)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
(六)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
当合同解除时,该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也随之终止。
合同终止是指合同当事人双方在合同关系建立后,由于特定的法律事实的出现,导致合同确立的权利义务关系消失。如果债权人免除债务人部分或全部债务,合同的权利义务部分或全部终止;如果债权和债务归于同一人,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但涉及第三方利益的除外。
然而,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并不意味着当事人可以什么都不做。合同终止后,当事人应当遵守诚信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也不会影响合同中关于结算和清理的条款的有效性。
当一方行使解除合同的权利时,必然会导致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为了防止一方当事人因不知道对方已行使合同解除权而继续履行合同而遭受损害,当事人应当根据约定的解除权和法定的解除权主张解除合同,并通知对方。
合同终止会引起以下法律后果:
1、当事人之间的合同关系消失;
2、合同双方会产生新的权利义务关系;
3、原合同当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间会产生新的权利义务关系。
合同终止后的效力体现,包括合同权利和义务的消灭、合同附随义务的发生和履行、遵循诚实作用原则、特定权利和条款仍然有效,以及合同失去法律上的效力等。合同终止后,当事人应当进行手续清理,包括返还和注销负债字据等。同时,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履行通知、协助和保密
合同终止的多种情形,包括债务履行、合同解除、债务抵销、债务人提存标的物、债权人免除债务、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以及其他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情形。合同终止后,当事人应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但合同终止不影响结算和清理条款的效力。
附条件合同的效力问题,包括附生效条件的合同和附解除条件的合同。前者指合同生效的条件,后者指合同失效的条件。文章还讨论了劳动合同终止的法定情形,包括取消合同约定终止和增加法定终止情形,并补充规定了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劳动合同处理方式。
合同先履行一方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中止履行的法律规定。先履行方在对方经营状况严重恶化、转移财产逃避债务、丧失商业信誉或有其他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情形下,可以中止履行。但若无确切证据,则需承担违约责任。中止履行后,应及时通知对方,对方提供适当担保后可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