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五条,人民法院在立案后,若发现民间借贷行为本身涉嫌非法集资等犯罪,应裁定驳回起诉,并将涉嫌非法集资等犯罪的线索和材料移送公安或检察机关。
若公安或检察机关不予立案,或立案侦查后撤销案件,或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或经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认定不构成非法集资等犯罪,当事人再以同一事实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根据民法典规定,担保合同是主债权债务合同的从合同。若主债权债务合同无效,担保合同也无效。
设立担保物权时,应根据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订立担保合同。担保合同包括抵押合同、质押合同和其他具有担保功能的合同。担保合同作为主债权债务合同的从合同。主债权债务合同无效时,担保合同无效,但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况除外。
若确认担保合同无效,债务人、担保人、债权人若有过错,应根据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综上所述,民间借贷行为本身是合法的,但若涉嫌犯罪,将转为公诉案件并承担刑事责任。处理时需结合实际情况,一般涉嫌涉及的金额越大,所面临的有期徒刑刑罚就越重。
连带债务人与共同债务人的区别。连带债务人只在保证合同中承担连带责任,只在担保范围内承担责任;而共同债务人则对所有债务承担责任,包括主合同规定的债务和其他连带义务人的份额。债权人可以要求连带债务人履行债务或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而对于共同债务人,每个
民间借贷中的非法集资甄别标准与常见的非法集资陷阱。最高人民法院明确了非法集资的社会性特征,强调了认定非法集资的必要条件。文章列举了六种常见的非法集资陷阱,包括假冒民营银行、非融资性担保企业非法集资、以境外投资和高科技开发为旗号的非法集资、以“养老”为
个人间借款的法律注意事项。借款时需注意借款人的信誉和偿还能力,坚持签订借款合同或借据,担保和抵押手续的履行,借款用途的合法性,合理合法的借款利率,还款期限的注意事项,运用法律追讨欠款,以及谨防非法集资式的民间借贷。建议债权人在借款时务必遵守法律,维护
非法集资的认定标准,包括自然人或单位实施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认定条件和相关的犯罪标准。对于个人非法集资的立案标准也进行了阐述,涉及金额、受害人数、经济损失和其他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的情节。同时,文章还明确了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