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互联网金融 > p2p网贷 > 被培训机构骗了贷款签了合同怎么办

被培训机构骗了贷款签了合同怎么办

时间:2022-08-27 浏览:4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39296
被培训机构骗了贷款签了合同可以申请撤销合同。如果是受诈骗罪签订的,当事人可以报警处理,有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关于被培训机构骗了贷款签了合同怎么办的问题,下面就由手心律师网小编来告诉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被培训机构骗了贷款签了合同怎么办

1、被培训机构骗了贷款签了合同可以申请撤销合同。如果是受诈骗罪签订的,当事人可以报警处理,有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

2、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八条 【以欺诈手段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二十四条 【合同诈骗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二、贷款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贷款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有以下这些:

1、侵犯的对象是双重对象;

2、客观上是利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方式诈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数额较大;

3、主体是一般主体,单位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

4、主观上是故意构成的,目的是非法占有。

三、贷款诈骗罪和骗取贷款罪的区别是什么

贷款诈骗罪和骗取贷款罪的区别是:

1、主观要件不同。这是区分两罪的关键所在。虽然两罪采取的手段相似,但主观目的不同。骗取贷款罪不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只因在不符合贷款条件的情况下为取得贷款而采用了非法手段,有归还的意愿。而贷款诈骗罪的主观意图就是通过非法手段骗取贷款并非法占有。

2、两罪构成犯罪的数额标准和情节标准不同。骗取贷款罪得情节标准是,多次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或者其他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其他严重情节等情形。而贷款诈骗只要骗取贷款达到数额较大即构成,对情节的规定均为加重处罚情形。

综上的内容告诉我们,被培训机构骗了贷款签了合同可以申请撤销合同。如果是受诈骗罪签订的,当事人可以报警处理,有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构成犯罪之后,会被判处刑事处罚。如果大家还有其他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到我们手心律师网网站咨询。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集资诈骗罪

    互联网金融行业集资诈骗罪的特点。案件多以合法的P2P平台为幌子,组织管理严密,难以甄别,常以高额投资收益为诱饵。对于集资诈骗罪,《刑法》有明确规定,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处罚不同。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也有具体解释。

  • 体育场地租赁合同的主要条款

    该篇文章介绍了体育场地租赁合同的相关内容。合同中规定了甲方和乙方的身份以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甲方是体育场地的出租方,乙方是体育赛事和培训机构。合同约定了租赁的场地和房屋的具体内容,租赁期限,租金支付方式,甲方和乙方的权利和义务等。甲方有权制定相关规章

  • 劳动合同到期未续签赔偿金的补偿方式

    近日,临海的陈小姐与一家培训机构签订了一年的劳动合同,合同到期后,因为没有续约,她没有拿到应得的1800元保险金。陈小姐询问了其他同事,发现其他续签的员工早就拿到了这笔钱。她对于这样的待遇感到心寒。陈小姐多次要求学校给予明确答复,但都没有得到满意的回

  •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办证流程指南

    开展宣传发动和业务培训、制定政策方案、成立组织机构、确定测绘单位。按照农村承包土地测绘技术规范,对承包地块进行测量、绘图并标注编码,形成承包土地地籍草图,进行实测公示确认,完善承包合同。村镇将登记要件上报县级人民政府申请登记,县级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

  • 中途退学该不该退费
  • 退费无合同及法律依据如何处理
  • 企业怎样防范合同欺诈行为的发生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