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非法占有的前提条件是行为的非法性。这包括取得财物的行为和占有财物的行为都必须是违法的,没有合法的依据。
2. 非法占有的本质特征是对财物的实际控制,主要体现为对财物的直接掌握与管理。这种掌握与管理必须是直接的、现实的,而不是间接的、想象的。
3. 非法占有侵犯了财物所有权。非法占有指的是在没有合法依据的情况下对财物的占有,这是针对财产所有权中的占有权而言的。只有当占有人知道或应当知道自己对财物的占有是非法的情况下,法律才不予确认和保护。
4. 行为人必须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产的目的。侵犯财产类犯罪的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行为人必须有明确的非法占有财产的目的。
5. 非法占有财物行为应受到刑罚惩罚。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行为只有在达到法律规定的数额标准时,才能对行为人处以相应的刑罚。
1. 犯罪对象不同。贷款诈骗罪的对象仅限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而诈骗罪的对象包括货币和财物,并且范围更广泛。
2. 发生的领域不同。贷款诈骗罪发生在金融领域的贷款过程中,而诈骗罪的领域范围更广泛,可以涉及任何领域。
3. 侵害的客体不同。贷款诈骗罪不仅侵害了国家、公众贷款的所有权,还侵害了金融信贷管理制度;而诈骗罪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4. 客观行为的表现方式不同。贷款诈骗罪的方法主要围绕骗取贷款进行,涉及虚构引进资金、项目和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等;而诈骗罪的行为方式更多样化,可以仅凭口舌达到骗取财物的目的。
1. 取得和占有财物行为的非法性。非法占有的前提条件是行为非法,即取得财物和占有财物的行为都违反了法律规定。
2. 行为人对财物的实际控制性。非法占有的本质特征是对财物的实际控制,主要表现为对财物的直接掌握与管理。这种掌握与管理必须是直接的、现实的,而不是间接的、想象的。
3. 对财物所有权的全面侵犯性。非法占有指的是非所有人在没有合法依据的情况下对财物的占有。只有当占有人知道或应当知道自己对财物的占有是非法的情况下,法律才不予确认和保护。
4. 非法占有财产目的的明确性。侵犯财产类犯罪的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行为人必须有非法占有公私财产的明确目的。
5. 非法占有财物行为应受到刑罚惩罚性。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行为只有在达到法律规定的数额标准时,才能对行为人处以相应的刑罚。
合同无效与合同诈骗罪的关系以及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合同无效并不会影响对合同诈骗罪的认定,合同诈骗罪具备特定的情形,包括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对方财物等。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包括返还财产、折价补偿和赔偿损失等。
关于我国诈骗罪中,如果一次诈骗数额未达到立案标准,但多次实施电信网络诈骗行为时,可将诈骗数额进行累计计算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意见,当累计数额达到刑法规定的标准时,应依法定罪处罚。此外,文章还详细列举了从重处罚的情形以及诈骗数额接近标准时的认定方法。
非法集资犯罪的自首情节及判决标准。非法集资犯罪嫌疑人若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可认定为自首并从轻或减轻处罚。非法集资犯罪涉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前者扰乱金融秩序,后者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
连带债务人与共同债务人的区别。连带债务人只在保证合同中承担连带责任,只在担保范围内承担责任;而共同债务人则对所有债务承担责任,包括主合同规定的债务和其他连带义务人的份额。债权人可以要求连带债务人履行债务或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而对于共同债务人,每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