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是否登记不影响宅基地的取得,登记在私法上的功能是公示宅基地上的状态。宅基地可以以占有为公示的方法,因为宅基地使用权主体在现行法下限制于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且现行法严格限制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所以村民再有宅基地上的房屋就足以公示对其相应范围内的宅基地享有使用权。同时也可以对宅基地进行登记,登记的好处是有利于明确宅基地使用权的归属,利于定分止争,并为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留下空间。
1、村集体内部转让、有偿退出
在农村,人多地少这个问题让很多新生代农民到现在面临了无地可批的困境,有些年轻人想回乡盖房都没有办法申请宅基地建房,对于那些已进城落户且家里有闲置房的村民,我国鼓励大家依法自愿参与有偿退出机制,这样一来,那些已经在城里落户的农民不仅能拿到一笔补偿,还有利于村集体其他村民,那些无地可批的村民也能因此分配到宅基地建房。
2、转换成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最近几年,很多村民会出现一户多宅的情况,大都是继承父辈的房子之后才多出一块宅基地的,也有的是因为之前建新不拆旧,导致现在出现了一户多宅的情况。我国采取了措施鼓励村民把闲置的宅基地退出来,然后由村集体把这些退回来的宅基地转变成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村集体拍卖成功后,村集体成员都能获得分红,依法有偿退出的村民还能额外得到一笔补偿。
3、自主或流转经营,实现增收
在农村,农民外出务工后,家里的房屋也闲置下来,还有的村民继承老一辈人的房子之后,老房子也处于闲置的情况,如果有闲置的房屋,我国是支持大家通过自主经营或流转经营的方式来盘活这些闲置资产的,另外,如果农民不想自己经营,可以选择流转、入股的方式出租给其他人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项目等新兴产业。
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农村村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使用宅基地:
1、因子女结婚等原因确需分户,缺少宅基地的;
2、外来人口落户,成为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没有宅基地的;
3、因发生或者防御自然灾害、实施村庄和集镇规划以及进行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需要搬迁的。
农村村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批准使用宅基地:
1、年龄未满十八周岁的;
2、原有宅基地的面积已经达到规定标准或者能够解决分户需要的;
3、出卖或者出租村内住房的。
由于各省的规定存在差异,具体还要到当地的土地部门进行咨询后才能确定。
因此如果是想要使用农村的宅基地,首先当事人必须是该村集体的村民,必须要有该村的户口,如果当事人并没有该村的户口或者不是该村的村民,那么是不能够随意使用该村的宅基地的,而且使用宅基地如果是满足条件也不需要登记,因为村集体会进行公示。
不履行赡养义务是否影响继承权的问题。从道德层面来看,不履行赡养义务应受谴责,但在法律层面上,并不一定会导致失去继承权。我国法律规定,赡养人不得以放弃继承权等原因拒绝履行赡养义务,否则需支付赡养费和违约金,并可能面临诉讼。赡养扶助内容包括提供生活用品和
不赡养老人是否影响抚恤金的分配问题。抚恤金并非遗产,不能用于继承,其分配是按照亲属关系进行的。对于不赡养老人的人,应减少或不分给予抚恤金。文章还介绍了可继承财产的范围,包括个人合法财产、承包收益等,并强调了遗产与夫妻共同财产、家庭共有财产的区别。
遗产继承的简易程序和法定继承权公证的相关内容。在遗产继承过程中,执法人员需出示合法证件并处理相关材料,备案后当事人可获取遗产。法定继承权公证用于证明法定继承人具有继承权利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继承顺序分为第一顺序和第二顺序,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等,并注意
未同居的夫妻一方去世后,另一方是否具有继承权的问题。根据《民法典》规定,即使未同居,已办理结婚登记的夫妻仍享有合法的继承权。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继承权的概念、权利主体、遗产的定义以及不得继承的遗产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