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代表诉讼是一种法律制度,指的是当公司权益受到损害时,应代表公司行使诉讼权利的公司机关拒绝或怠于行使诉讼权利时,公司股东可以代表公司进行诉讼。在我国,股东代表诉讼是一种新出现的诉讼形式,近年来,涉及股东起诉公司或公司管理层的案件逐渐增多。
以某甲公司和某乙公司合资公司为例,甲乙公司的股份比例分别为25%和75%。合资公司成立后,乙方利用其在合资公司内部的控制地位,将公司资金挪为己用,利用合资公司的资金为自己招募雇员,并利用合资公司的办公设备开展自身经营活动,导致合资公司亏损。由于合资企业受到乙公司的控制,未能对乙公司的侵权行为提起诉讼,导致外方投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外方以合资公司的名义提起诉讼,起诉中方和合资公司的董事长。法院审理后,以合资公司的起诉行为未经董事会同意为由,驳回原告的起诉。
在处理上述案件时,法官面临着法律适用问题的挑战。原因是我国公司法对于股东代表诉讼的机制规定尚不完善。因此,在我国合理地建立股东代表诉讼机制,处理此类纠纷,不仅是理论上的难题,也是司法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明确股东代表诉讼的当事人。在股东代表诉讼中,股东作为公司的投资者和权益持有者,应当具备代表公司行使诉讼权利的资格。因此,要明确哪些股东可以作为代表进行诉讼。
其次,当事人需要明确诉讼请求。在股东代表诉讼中,当事人应当明确诉讼的目的和要求,以便能够有效地维护公司的权益。
最后,需要解决股东代表诉讼的启动程序问题。在股东代表诉讼中,当事人需要确定适当的程序来启动诉讼,以确保诉讼权利得到有效行使。
综上所述,为了解决股东代表诉讼的问题,需要明确股东代表诉讼的当事人、诉讼请求和启动程序。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得到解决。
股东代表诉讼的特征,包括救济对象、诉因、诉讼当事人及诉讼效果的特征。股东代表诉讼的救济对象是公司董事、经理等侵害公司权益的人,而非股东个人。其诉因与公司股东个人没有直接的权利义务关系。股东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被告是侵害公司利益的人,而公司本身不是被
(一)扩充公司法第111条规定的股东直接诉讼诉因,而不仅局限于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情形,可将大股东、董事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而侵害股东权益的情况纳入其内。同时,与股东代表诉讼中的规定相呼应,违反公司章程而侵害他人权益时,权利人得提起诉讼
股东直接诉讼是指当股东的利益遭受侵害时,股东可以依法径直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损害赔偿,诉讼结果也由股东自己直接承担。股东代表诉讼,又称为股东衍生诉讼或股东派生诉讼,是指当公司权利受到损害,且公司未追究侵害股东利益人的法律责任时,由股东代表公司对侵害人
作者以为各国对该种诉讼制度予以不同的称谓,表明了各国对其进行考察时所取的角度不同:“股东代表诉讼”这一概念强调在该类诉讼中,原告股东实际上代表着与其具有相同地位的所有股东而起诉[1];而“股东派生诉讼”这一概念则强调原告股东的诉权是来源于公司而非股东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