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名出资人存在哪些法律风险
时间:2024-09-08 浏览:3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导读:实践中设立隐名股东一般出于两种原因:一种是非规避法律方面的原因,常见的如实际出资人不愿意公开自身的经济状况等;另一种隐名股东的设立主要是为了规避法律的禁止性规定。以规避法律强制性规定为目的设立的隐名出资人,由于行为本身具有违法性,隐名出资人与显名出资人之间关于企业权益的协议通常应当归于无效。因此所导致的出资人地位的纠纷必然给企业造成较大的法律风险,如果显名出资人与隐名出资人之间的违法行为影响企业的存续,则这种法律风险就更为严重了。
隐名出资人的基本法律风险
一、隐名出资人的定义
隐名出资人是指实际认购出资的一方,但在公司的章程、股东名册或其他工商登记材料中,出资人却被记载为他人(显名出资人)。隐名出资人实际上认缴了企业出资,但实际的出资认购人与公开登记的出资人不一致。隐名出资人是实际的出资认购人,而公司的章程、股东名册或其他工商登记材料中记载的出资人是显名出资人。
二、隐名出资人的类型
隐名出资人既包括公司的隐名股东,也包括合伙企业的隐名合伙人。隐名股东和显名股东对公司债务均只承担有限责任。而在隐名合伙中,隐名合伙人仍然只承担有限责任,但显名合伙人应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因此隐名合伙人又称为有限合伙人。
三、隐名出资人的法律风险
隐名出资人的法律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隐名出资人和显名出资人之间协议约定不完善带来的法律风险。双方在一些情况下的约定不明确,约定内容本身存在歧义等问题。② 协议效力不被确认的法律风险。我国目前对于隐名出资人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学理上也存在争议。一旦发生纠纷,处理方式将依赖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如果协议效力不被确认,事情的处理方式可能与出资人最初设想的完全不同。③ 涉及第三人交易的法律风险。无论隐名出资人和显名出资人之间如何约定,第三人都无从得知。因此,在涉及第三人的交易中,隐名出资人将处于被动局面。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显名股东如何变更为隐名股东
显名股东如何变更为隐名股东的法律问题,涉及《公司法解释(三)》第25条第3款等法条的解释和案例评析。文章指出,实际出资人想要变更股东身份、办理公司登记机关的登记等,必须得到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的同意。在没有得到同意的情况下,不能直接适用反对解释,即使
-
原始股与干股的区别
原始股与干股的区别。原始股是公司在上市前发行的股票,投资者通过购买可获得公司管理和决策权,有机会获得高额回报。而干股则是特定个体虽未出资,但被视为持有股份并参与分红。干股的权利和义务由赠股协议确定,其资格确认以协议为准。如果干股存在瑕疵,股份的受让人
-
什么是隐名股东
隐名股东的定义、与显名股东的权利和义务差异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隐名股东是实际投资人,通过委托他人代持股权的方式参与投资。他们需要遵守资本维持和不变的原则,不得抽回资金,逃避风险和责任。如果公司股东有出资不足等行为,名义出资人需承担责任,可以向实际出资
-
如何确认公司股东资格
确认公司股东资格的原则和依据。形式化证据优先适用,包括公司章程、工商登记等;实质性证据指投资者出资行为相关证明。公司章程是判定股东身份的主要法律依据。工商登记并非股东资格取得的必要条件,仅具有宣示和公示意义。股东名册是证权文件而非设权文件,对抗公司功
-
隐名股东的定义
-
股权转让协议
-
股权转让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