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护隐名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双方应采用书面协议明确显名股东和隐名投资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该协议是诉讼中保护隐名投资者权益的重要证据。在协议中,应明确以下内容:
隐名投资者应争取与其他股东和公司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各方对股权代持的知悉和同意。仅有隐名投资者和显名股东之间的协议并不能确认隐名投资者享有股权的法律效果。与其他股东和公司签订协议可以确保公司内部各方认可隐名投资者的实际股东地位,这对保护隐名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
隐名投资者应积极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委派管理人员或其他人员,参与公司经营决策。这样做可以掌握公司的经营状况,预防风险,并在诉讼中主张已实际行使股东权利,以争取有利的诉讼地位和判决。
隐名投资行为的隐蔽性决定了其受显名股东制约。因此,隐名投资者需时刻关注显名股东的资产和纠纷状况,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保持对显名股东的一定控制力。要防止显名股东违反协议转让股权或作其他处分,或因其个人原因导致股权被冻结或执行。在商业条件允许时,应及时办理股东变更登记手续,以消除不确定性带来的法律风险。
隐名股东的法律风险防范策略。针对隐名投资易产生的弊端,如投资利益无法得到法律保护等,提出了多种防范措施。包括签订有效的隐名投资协议和代持股协议,选择担任公司法人代表,采用印章加签名形式预留印鉴等。同时,明确员工对股东身份的认知并留有书面记录的投资过程
如何确定隐名股东身份的问题。对于公司内部争议,依据合同法规则处理,依据当事人约定认定股东资格;公司外部争议则遵循公示主义和外观主义原则。股东身份的认定包括形式特征和实质特征,前者涉及公司章程、登记文件和股东名册等,后者关注实际出资、权利享有等。实际出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名义股东以公司股东名册记载、公司登记机关登记为由否认实际出资人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股东代表诉讼主要是因管理层侵犯公司利益引起的,其根本目的在于公平地保护中、小股的权益;而直接诉讼则是因侵犯股东利益引起的,目的在于保护股东合法权
第三十一条 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应当向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而股权转让行为不只是其双方的事情,还涉及到公司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也就是说,隐名股东要想成功公司显名股东的,首要条件就是取得公司其他股东的过半数同意,否则无法成为公司显名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