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名股东与名义股东之间的协议合法有效,并得到双方当事人的认可。
在遵循现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隐名股东与名义股东双方可以自愿订立协议,约定由隐名股东实际出资,实际享有公司的投资权益,以名义股东的名义代为持股。这种协议实际上是一种合同关系,只要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实,且遵守现有的法律法规,该合同就是有效的。
虽然这个协议对于公司本身不具有约束力,但在隐名股东与名义股东之间是有效的。它不仅可以约束名义股东的行为,还是证明隐名股东对于公司实际出资的有力证据。
隐名股东以自己的名义实际参加公司经营,并得到公司其他半数以上股东的同意和认可。
在实践中,隐名股东可以选择是否参与公司经营。有的隐名股东完全由名义股东负责,而有的则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股东权利,例如参加股东会议、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和公司的重大决策等。这种行使股东权利的行为必须得到公司其他半数以上股东的同意和认可。
综上所述,只要隐名股东与名义股东对实际出资、实际享有权益作出明确约定,且该约定合法有效并得到双方认可,同时隐名股东以自己的名义参与公司的经营,行使股东的权利,并得到公司其他半数股东的认可,那么隐名股东的股东身份就应该予以确认。另外,即使隐名股东未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但其与名义股东之间存在合法有效的协议,其股东权益也应受到法律的保护。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场合,介绍了英美法系国家和德国的相关适用理论,以及日本的适用学说。该制度作为公司独立人格制度的例外加以适用,在何种情况下发生例外并无固定标准。美国的适用依据是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的法理念,而不局限于任何固有理由和适用范围。
隐名股东的股东权确认问题。隐名股东与名义股东之间的协议合法有效并得到双方认可,同时隐名股东参与公司经营并得到半数以上股东同意和认可,是确认隐名股东身份的关键。即使隐名股东未参与经营管理,其股东权益也应受法律保护。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名义股东以公司股东名册记载、公司登记机关登记为由否认实际出资人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股东代表诉讼主要是因管理层侵犯公司利益引起的,其根本目的在于公平地保护中、小股的权益;而直接诉讼则是因侵犯股东利益引起的,目的在于保护股东合法权
第三十一条 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应当向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而股权转让行为不只是其双方的事情,还涉及到公司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也就是说,隐名股东要想成功公司显名股东的,首要条件就是取得公司其他股东的过半数同意,否则无法成为公司显名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