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犯挪用公款罪的,可处以不超过5年的有期徒刑或拘役。
2、情节严重的,可处以5年以上的有期徒刑。
3、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且不退还的,可处以10年以上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
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主要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并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国家的财经管理制度。
挪用公款罪直接侵犯的客体是公款的使用权,行为人挪用公款后必然占有,并有可能获得收益。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种相互联系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权能,因此对所有权权能的侵犯也必然是对所有权的侵犯。
2、客观要件
本罪的客观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数额较大的公款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数额较大的公款超过三个月未还。
3、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这里所指的国家工作人员与贪污罪中的国家工作人员基本相同。
4、主观要件
本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是公款而故意挪作他用,其犯罪目的是非法取得公款的使用权。然而,其主观特征仅限于暂时非法取得公款的使用权,并打算将来归还。至于行为人挪用公款的动机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挪用公款罪的刑罚根据实际涉案情节进行决定。该罪侵犯的是复杂的客体,不仅包括公共财产的所有权,还包括国家的财经管理制度。犯罪的主体要求具有特殊性,必须是国家机构的工作人员。挪用公款罪属于行为犯罪而非结果犯。
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规定。该规定适用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工作。备案原则包括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备案程序要求制定机关在规定时间内报送备案,并需要提交备案报告、正式文本和
挪用公款罪的构成及处理方式。法律规定,挪用公款数额较大且用于个人营利活动构成挪用公款罪,需追缴违法所得。根据不同情况,如挪用时间、是否归还、是否用于营利或非法活动等,对挪用公款罪进行具体认定和处理。追缴违法所得是重要补充措施。
香港地区自杀未遂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参照我国刑法理论,需考虑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和客观方面四个要素来判断。如果自杀未对其他利益造成损害,不构成犯罪;反之则构成犯罪。如战时士兵自杀侵犯了国家安全利益,构成犯罪。乞丐自杀未对其他合法利益造成损害,则不构成
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因过失而导致他人死亡的行为。该罪侵犯的对象是他人的生命权,即自然人的生命维持安全利益。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应受到刑法的惩罚。构成该罪的客观方面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素:必须发生致他人死亡的实际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