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犯罪 > 犯罪形态 > 抢夺弹药罪既遂如何处罚

抢夺弹药罪既遂如何处罚

时间:2024-07-27 浏览:1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56399
导读:对抢夺弹药罪的既遂犯需要判3~10年有期徒刑,出现严重情况的,还可以判10年以上有期徒刑。抢夺弹药罪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类的犯罪,不是行为犯而是结果犯,需要达到法定后果才可以由公安机构立案侦查。

一、抢夺弹药罪既遂如何处罚

行为人构成抢夺弹药罪既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是弹药而故意窃取、夺取。

二、非法运输弹药罪怎么处罚

非法运输弹药罪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非法运输弹药罪是指以陆运、空运、水运、包裹寄运等各种形式,在国内非法运输弹药的行为。

行为人或者单位违反规定,将爆药从一地运往另一地的,只要实施该行为,即构成犯罪。非法运输弹药的数量达到规定的最低数量标准五倍以上的,或者数量达到规定的最低数量标准,并具有造成严重后果等其他恶劣情节的,加重处罚。

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规定处罚。

三、抢夺弹药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公共安全和公民的人身权利。本罪的犯罪对象是枪支、弹药、爆炸物。枪支,是指以火药或者压缩气体等为动力,利用管状器具发射金属弹丸或者其他物质,足以致人伤亡或者丧失知觉的各种枪支,包括军用枪支、民用枪支和公务用枪;弹药是指供上述枪支所用的各种弹药;爆炸物是指军用的或者民用的各种爆炸品如雷管、炸药、雷汞等。

2、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对枪支、弹药、爆炸物的所有者、持有者或保管者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将枪支、弹药、爆炸物抢走的行为。

暴力,是指对枪支、弹药、爆炸物的所有人、持有人或保管人实行身体强制,如殴打、捆绑、伤害、禁闭等强暴行为,使其反抗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危害其人身安全的手段。暴力必须是针对枪支、弹药、爆炸物的所有者、持有者或保管者的人身当场采取的打击或强制。

3、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即可构成本罪的主体。

4、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犯罪,即明知是枪支、弹药、爆炸物而抢劫。如果行为人不知是枪支、弹药、爆炸物而加以抢夺的,不构成本罪。例如,出于抢劫财物的目的,而抢劫的却是枪支、弹药、爆炸物,仍构成抢劫罪。

符合抢夺弹药罪的构成条件,需要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有两种量刑标准,要根据实际的涉案情节来决定。抢夺弹药罪属于故意犯罪行为,需要行为人知道是枪支弹药还进行抢劫,这项罪名和抢劫罪存在差异,这两种罪名的法律概念不同,处罚意见不同,侵犯的客体不同。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借款人采取欺诈手段骗取贷款的法律责任

    借款人采取欺诈手段骗取贷款的法律责任。对于构成犯罪的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未构成犯罪的情况,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有权进行行政处罚。商业银行在经营中需遵守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并依法独立自主经营,保护存款人利益,遵循自愿、平等、诚实信用

  • 非法行医的法律责任及其涵盖范围

    非法行医的法律责任及其涵盖范围。包括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和刑事责任等方面。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情节严重将构成非法行医罪,并受到相应处罚。非法行医罪情节严重包括造成就诊人轻度残疾、传染病传播等情形。违法行医机构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展

  • 卧轨自杀未遂是否构成寻衅滋事罪

    卧轨自杀未遂是否构成寻衅滋事罪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的规定,寻衅滋事罪包括一系列行为,包括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因此,如果一个人实施卧轨自杀未遂并破坏了社会秩序,就可能会被视为寻衅滋事罪并受到法律的处罚。

  • 生产伪造罪未遂的严重性分析

    生产伪造罪未遂的严重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犯罪情节不同,处罚也不同。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将面临不同程度的刑罚和罚金,随着金额的增加,刑罚也会相应加重,最高可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可能面临罚金或财产没收。

  • 高考冒名顶替相关法律责任
  • 旁观他人吸毒是否会受到处罚?
  • 绑架自己勒索家人的法律责任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