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提交仲裁申请书:一方当事人向待定的仲裁委员会提交仲裁申请书。
2. 立案决定:仲裁委员会在收到申请书后5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3. 送达通知:立案后,仲裁委员会将仲裁规则和仲裁员名册送达申请人,并将仲裁申请书副本和仲裁规则、仲裁员名册送达被申请人。
4. 庭审:开庭进行庭审,包括调查质证、辩论和提议调解。
5. 裁决书制作:制作调解书或在调解不成时制作裁决书。
6. 执行申请:当事人向法院申请执行。
1. 提交起诉状:原告将起诉状提交给法院。
2. 送达被告:法院立案后将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3. 提交答辩状:被告提交答辩状。
4. 庭审:开庭进行调查、辩论和调解。
5. 判决书制作:制作调解书或一审判决书。
6. 上诉程序:双方均不上诉,则判决书生效;或一方不服提起上诉,进入第二审程序。
7. 第二审审理:制作二审调解书或下达二审判决书,此为终审判决,不得上述。
8. 执行申请:最后进行执行。
1. 自选协商和解:当事人各方可以自行协商和解。
2. 请求第三人调解:各方当事人可以请求第三人进行调解,也可以请求政府主管部门进行行政调解。
3. 约定仲裁:当事人之间可以约定仲裁作为解决纠纷的方式。
4. 司法诉讼:当事人可以通过诉讼方式解决纠纷,提交给人民法院处理。
物业管理民事纠纷的调解包括民事调解和行政调解两种。民事调解是指争议双方当事人共同选定一个机构和个人,由第三方依据双方的意见和授权提出解决意见,经双方同意并执行,以达到化解纠纷的目的。但是,此种方式的调解不具有法律效力。调解结束后,如果一方当事人不执行调解结果,则调解结果失效。
1. 适用范围:仲裁适用于民事性质的争议,主要涉及合同纠纷或财产权益纠纷。
2. 仲裁协议:仲裁庭对物业管理纠纷的管辖依据是当事人达成的协议。仲裁协议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达成:
(1)在订立合同时约定一个条款,规定一旦发生争议将提交仲裁,这被称为仲裁条款;
(2)双方当事人在纠纷发生后临时达成书面协议,约定提交仲裁庭。
仲裁协议应明确以下内容:
1. 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
2. 仲裁事项;
3. 仲裁委员会的选择。
总之,物业纠纷是一种常见但正常的情况。当事人在面对此类纠纷时,首先应考虑协商解决,毕竟物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业主的居住环境,提供良好的服务。
仲裁条款的详细规定,包括仲裁地点、机构、程序、裁决效力和费用负担等。其中,仲裁地点适应所在国法律,仲裁机构分为常设和临时两种形式,仲裁程序规定进行仲裁的手续、步骤和做法。在我国,进出口合同的仲裁条款规定仲裁裁决是终局的,费用通常由败诉方承担。
5月24日星期二,沈河区法院审理了一起邻里纠纷案件。原告李某与被告王某是楼上楼下的邻居,2010年10月8日,居民楼进行水压试验,由于王某私自改动水管,导致李某家四间房屋全部积水,墙体和电器等遭到严重破坏。该案引起了人们对物业管理费收取标准的关注。尽
根据《物业管理条例》第四十八条,业主和物业管理公司可以通过自愿平等的磋商或者向第三方提交纠纷来解决物业管理费纠纷。第三方将主持双方协商并促成调解协议。如果问题仍未解
物业管理费纠纷主要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业主拒绝交费的理由能够成立,物业公司未履行合同义务;二是业主拒绝交费的部分理由成立,物业公司未尽职责部分可行使抗辩权;三是业主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