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规定,约定的利息不得超过法定上限。对于违约金,法律对其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并规定了违约金比例,即适用法定违约金。具体违约金金额可以由双方协商确定,但受合同内容、违约性质和程度的影响。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如果借贷双方没有约定利息,出借人主张支付借期内利息,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对于自然人之间的借贷,如果利息约定不明,出借人主张支付利息,人民法院也不予支持。除自然人之间的借贷外,如果借贷双方对借贷利息约定不明,出借人主张利息,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民间借贷合同的内容,并根据当地或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六条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人民法院应予支持。然而,如果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可以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如果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增加。
如果约定的违约金过高,超过造成的损失的30%,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适当减少。
如果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超过造成的损失的30%,一般可以认定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在迟延履行约定违约金的情况下,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还应当履行债务。
综上所述,在借款合同中,利息和违约金的约定受到法律的限制。年利率超过36%的部分利息视为无效,违约金超过造成损失的30%将被认定为“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同时,迟延履行约定违约金的情况下,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仍需履行债务。
保证人是否需要偿还已过诉讼时效的债务问题。在我国,债务的追讨时效一般为三年,保证人的责任是在主债务到期后的六个月内。如果没有约定保证期限,一旦诉讼时效已过,保证人将不再承担保证责任。同时,债权请求权在某些情况下不适用诉讼时效,如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请求
担保合同在撤诉后是否可以更换担保人。根据法律规定,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如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亦无效。担保人更换需债权人同意。如担保合同无效且涉及过错方,需承担相应民事责任。企业法人分支机构未经授权与债权人签订的保证合同无效。因此,在考虑更换担保
债权转让的无效情形。债权转让必须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则对债务人不产生效力。此外,债权转让需符合合同性质、当事人约定和法律规定的要求,不符合则无效。结论指出,债权人应遵守相关法律规定,确保债权转让的有效性。
个人债务赔偿顺序的划分原则以及个人债务清偿的五大原则。债务赔偿顺序分为优先债权、普通债权和交付遗赠等三个清偿顺序。清偿原则包括实际履行原则、全面履行原则、协作履行原则、强制履行原则和履行的效益原则。在遗产继承中,债务的清偿需遵循以上顺序和原则,以确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