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债权债务 > 债的主体 > 债权人 > 合同违约金和高利贷违约金有什么区别?

合同违约金和高利贷违约金有什么区别?

时间:2023-12-08 浏览: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64296
导读:合同违约金和高利贷违约金没有很大的区别。违约金的主要作用就是制裁违约方。因此,无论是合同违约金还是高利贷违约金其用途都是一样的,如果债务人有一个违约的行为,就会进行违约金的赔偿。违约金是要在当事人双方知情的情况下一起设定的。

合同违约金与高利贷违约金的区别

合同违约金和高利贷违约金在性质上并无区别,都是对债务人责任的一种制裁。违约金的设定主要是为了督促当事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履行合同,同时也用于补偿对方因违约所遭受的损失。当事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请求适当降低或增加约定的违约金数额。

违约金的种类

违约金分为两种:惩罚性违约金和补偿性违约金。

惩罚性违约金的作用仅在于惩罚违约方,如果违约方因违约而导致对方遭受财产损失,则违约方除支付违约金外,还需额外赔偿对方的损失。

补偿性违约金是对违约方可能遭受的财产损失进行预先估计,支付违约金后,违约方免除了赔偿对方实际损失的责任。即使实际损失超过违约金,也无需再进行补偿。当事人可以约定违约时应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违约金的性质

根据《民法典》第585条第1款的规定,违约金具有惩罚性特征,不以非违约方遭受损失为前提。

根据《民法典》第585条第2款的规定,如果约定的违约金低于实际造成的损失,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增加;如果约定的违约金过高,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适当减少。由于违约金是对违约后可能造成的损失的预先估算,与违约方实际损失不完全相符,法官可根据实际情况自由裁量。因此,当事人如果需要法院增加违约金额或违约金过高时,需承担证明损失大小的责任。

根据《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一般认为约定的违约金数额扣除实际损失后,其余款项不超过主合同总金额的20%不属于“过分高于”的情况。

此外,《民法典》第119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合同一旦有效成立,当事人必须受合同约束。合同法没有对违约金的数额进行限制,只要约定不违背相关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定,应予以尊重并受法律保护。违约金具有惩罚性是合理的,否则法律对守约方就无法鼓励和保护。

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初期,合同法规定了对于违约损失的可预见性原则,即在可预见性之外的损失,违约金过高时,违约方可不予赔偿,以保护弱势方的认知能力或偿付能力。对于何谓可预见性以及预见的程度,需要法官根据正常人的合理判断进行自由裁量。

违约金数额的限制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合同违约金最高不能超过主合同总金额的20%。如果约定的违约金数额过高或过低,当事人可以请求适当降低或增加。

违约金的设定在很多约定中都有体现,它是通过法律武器来维护合法权益的一种方式。然而,违约金也有一定的上限,如果数额过高或过低,可以通过法院进行调节和仲裁。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保证人是否需要偿还已过诉讼时效的债务?

    保证人是否需要偿还已过诉讼时效的债务问题。在我国,债务的追讨时效一般为三年,保证人的责任是在主债务到期后的六个月内。如果没有约定保证期限,一旦诉讼时效已过,保证人将不再承担保证责任。同时,债权请求权在某些情况下不适用诉讼时效,如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请求

  • 撤诉后是否可以更换担保人?

    担保合同在撤诉后是否可以更换担保人。根据法律规定,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如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亦无效。担保人更换需债权人同意。如担保合同无效且涉及过错方,需承担相应民事责任。企业法人分支机构未经授权与债权人签订的保证合同无效。因此,在考虑更换担保

  • 债权转让的无效情形

    债权转让的无效情形。债权转让必须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则对债务人不产生效力。此外,债权转让需符合合同性质、当事人约定和法律规定的要求,不符合则无效。结论指出,债权人应遵守相关法律规定,确保债权转让的有效性。

  • 个人债务赔偿顺序的划分及原则

    个人债务赔偿顺序的划分原则以及个人债务清偿的五大原则。债务赔偿顺序分为优先债权、普通债权和交付遗赠等三个清偿顺序。清偿原则包括实际履行原则、全面履行原则、协作履行原则、强制履行原则和履行的效益原则。在遗产继承中,债务的清偿需遵循以上顺序和原则,以确保

  • 通告和公告
  • 对债权人造成的风险
  • 防范赊账交易中货款流失的方法与技巧
债的主体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