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时效是指债权人在法定期限内未行使权利,导致其权利消灭的法律规定。根据我国《民法典》(2021.1.1生效),一般诉讼时效为3年,计算起点为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
对于借条或欠条上注明了还款日期的情况,诉讼时效的起点较为明确,应从约定的还款日期的第二天开始计算。
对于借条上未注明还款日期的情况,诉讼时效的起点也已经比较明确。如果借条没有约定还款期限,出借人可以随时要求借款人还款,诉讼时效从权利人主张权利之时开始计算。如果出借人在借款人出具借条的20年内不主张权利,则失去诉讼时效。
借条证明特定的借款事实,而欠条可以基于多种事实产生,如买卖、劳务、企业承包、损害赔偿等。
借条持有人凭借条向法院起诉时,只需简单陈述借款事实经过即可,对方要抗辩或抵赖较为困难。而欠条持有人凭欠条起诉时,必须陈述欠条形成的事实,并在对方否认或抗辩时提供进一步证据。
借条应明确写清借款人和放款人的法定全名。
借条应明确写清借款金额,包括大写和小写的金额。
借条应明确写清借款的起止年月日和借款期限。
借条应明确写清还款的具体年月日。
借条应明确写清借款的利息,包括明确的年利率或月利率,以及最终应支付的借款利息总额。
借条应明确写清借款本息的偿还时间和付款方式。
借条应明确写明逾期还款的违约责任,包括支付违约金或罚息。
借条应有借款人亲自签字、签章或亲笔书写的签字。
如果借条未写明借款期限,则视为不定期借款。
诉讼时效期满后,债权人无法胜诉,但债务人如愿意继续履行债务是可以的。已经返还的欠款不能再主张要回。另外,另行开具借条可能属于出具还款协议的情况,新借条也具有法律效力。
我国民法总则关于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中断情形包括权利人提起诉讼、要求履行义务等。中断和中止的区别在于发生时间、法定事由和法律后果等方面。中断可发生在任何阶段,法定事由是当事人主观意志可决定的事实;而中止只能在最后6个月发生,事由是当事人无法左右的事实
无还款期的借条诉讼时效的计算方法及规定。对于未约定还款期限的借条,诉讼时效从债权人主张权利而债务人拒绝履行义务之日起开始计算,也可因权利人主张权利或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并重新计算。债权人一直未主张权利则适用最长诉讼时效期间。
借款的诉讼时效相关问题。首先介绍了诉讼时效的计算方法和最长保护期限的限制;接着阐述了举证责任制度及实际操作中的留证方法;然后说明了诉讼时效中断的条件和目的;最后提到了借款利率的规定和具体的法律条款。文章旨在帮助人们了解借款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实际操作方法
双重除斥期间的相关内容。两个除斥期间均为有效,其中第二个除斥期间是最长的。债权人行使撤销权时受到双重除斥期间的限制。除斥期间是法律规定的民事权利有效存续的期间,与诉讼时效不同,其不会中断、中止或延长,且所消灭的是实体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