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医疗纠纷应以书面形式起诉,但如果书写起诉状存在困难,可以口头起诉。口头起诉将由人民法院记录在笔录中,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医患双方可通过协商解决赔偿问题,并达成一致意见后签订协议书。协议书可办理公证或律师见证,并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当事人应在知道或应当知道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之日起1年内,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处理。
医疗纠纷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无需先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处理。
在发生医疗纠纷后,进行技术鉴定时需准备以下材料:
1. 住院患者的病程记录、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会诊意见、上级医师查房记录等病历资料原件。
2. 住院患者的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等病历资料原件。
3. 抢救急危患者,在规定时间内补记的病历资料原件。
4. 封存保留的输液、注射用物品和血液、药物等实物,或者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对这些物品、实物作出的检验报告。
5. 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有关的其他材料。
根据相关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如果医疗机构存在以下情形之一,将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
1.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
2. 隐匿或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
3. 遗失、伪造、篡改或违法销毁病历资料。
如果选择起诉方式处理医疗纠纷,建议向法院递交书面起诉状。在医疗纠纷中,医疗机构有责任证明是否存在医疗过失行为。如果医疗机构无法证明,或者在发生医疗纠纷后有修改、伪造病历等行为,医疗机构将承担侵权责任。
一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再次申请过程。申请人对先前鉴定的”诊治概要”、”分析意见”和”结论”表示不服,并详细列举了对鉴定结果的不同看法和依据。申请人认为鉴定结果不符合事实、不科学、不公正,特别是在医疗过程的常规遵守和告知义务履行方面存在问题。因此,申请
医疗事故鉴定结论的解读。鉴定结论需得到超过半数专家的一致意见,并详细记录每位专家的意见和讨论情况。专家鉴定组需综合分析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作用及患者原有疾病状况等因素,判定医疗过失行为的责任程度,分为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轻微责
定点医疗机构的申请书的撰写要求。包括填写方式、申请内容、机构类型选择、大型医疗设备清单的填写要求,以及提交时需附加的各种材料。同时,还提到了统计范围和单病种种类及价格目录的要求。
关于医疗纠纷中病患死亡时家属提起诉讼的相关法律规定。家属可以代为提起诉讼,确定诉讼请求的项目主要包括因就医治疗支出的费用、因致残而主张的项目、因患者死亡而主张的项目以及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在医疗事故损害赔偿与一般医疗损害赔偿中,各项费用的计算标准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