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责任鉴定可以通过书面或口头方式提出。
1. 病员或家属向医疗单位提出质询或鉴定申请。
2. 医疗单位的医疗委员会部门应认真调查核实,并组织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和相关专家进行鉴定。
3. 鉴定结论以书面形式送交病员或家属。
4. 医疗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接待病员方的鉴定申请。
5. 鉴定结论应在病员或家属正式提出质询或鉴定申请书面材料的一个月内作出。
6. 对于进行尸检的情况,鉴定结论应在尸检报告作出后计算。
7. 医务人员在外单位工作期间发生的医疗事件,由邀请单位承担责任,但对定为医疗事故的责任者由原单位按规定进行行政处理。
8. 对于病员死亡的医疗事件,应动员家属进行尸体解剖以明确诊断。医院应在家属提出质询时,明确说明进行尸体解剖检验的必要性,并将家属意见记录在案。
9. 当事人对医疗事故或事件处理有争议时,可向医疗单位所在地区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提出书面鉴定申请,并缴纳鉴定费。
10. 当事人对医疗事件已协议解决,若提出鉴定申请,则须先履行废止协议的手续,再进行鉴定。
11. 区(县)级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在接到书面鉴定申请后,根据规定决定是否受理,并在十五日内予以正式答复。鉴定结论送交双方当事人,并报市级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备案。
12. 当事人对区(县)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不服,可在接到鉴定结论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市级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书面申请市级鉴定,并缴纳鉴定费。
发生医疗事故或事件的医疗单位应妥善保管有关医疗事故或事件的各种原始资料,并予封存。
1. 临床科室在鉴定需要时,应经病历封存部门同意后摘抄病历。
2. 原始病历允许在24小时内补记因抢救工作紧张未能及时记录的内容。
3. 律师在履行手续后可就地查阅病历。
4. 任何人不得涂改、伪造、隐匿、销毁各种原始资料,违反者将承担法律责任并按对应等级医疗事故补偿金额进行罚款处理。
5. 病员及家属抢夺、毁损病案及有关原始资料的情况下,将不予进行医疗事故鉴定。
医疗事故鉴定会分为两阶段:
1. 第一阶段为陈述、询问阶段。双方当事人向专家陈述并回答有关问题,此阶段由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行政秘书主持。
2. 第二阶段为讨论阶段。专业组组长主持,组织专家进行讨论并做出技术鉴定结论。
鉴定书一式三份送交法院、检察院。
市级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原则上不重新鉴定同一医院事故或事件,除非发现新的有力证据。
医疗事故鉴定结论以书面形式发出,内容应包括:
1. 病员的姓名、性别、年龄、病历摘要。
2. 鉴定委员会的分析意见。
3. 鉴定结论应明确写清楚该事件是否属于医疗事故,如属于医疗事故,则应写明事故等级及性质。
4. 鉴定委员会盖章。
5. 结论做出的时间。
医疗事故鉴定报告书原稿按规定年限存档,正式稿应打印成文后发出。
发生医疗事故后,应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医疗单位应配合行政主管部门的处罚,并通过诉讼等方式解决医患之间的赔偿纠纷。
医疗机构内死亡尸体存放时间的规定。患者死亡后,尸体应立即移至太平间存放,存放时间不得超过两周。未经医疗机构允许,严禁将尸体放置在太平间以外的地方。尸体处理需遵循一定程序,涉及尸检、家属处理等方面。医疗机构有责任暂时存放尸体,但太平间不是长期存放地。
乡镇卫生院处理医疗纠纷的程序及赔偿标准。首先建议进行调解,包括医患沟通和第三方调解。如调解不成功,则进行司法鉴定,根据结果走法律程序。法律诉讼流程包括向医疗机构投诉、申请处理、医疗事故鉴定等步骤。赔偿标准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和陪护费。
医疗纠纷的解决途径,包括医患双方协商调解、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和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协商调解具有成本低廉、效率较高的优势,但前提是双方遵守法律规定。如协商不成,可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请求,调查后给出处理意见,再次协商调解或建议患者或家属进行鉴定。
完全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完全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主要是在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的主持下,由相关的专家对医疗损害的事实作出鉴定,明确具体责任并对赔偿等作出结论。诉讼就是针对发生的医疗损害情况,由患者到人民法院提出自己的诉讼请求,主张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