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医疗纠纷的当事人如果对医疗事故责任认定有争议,有权利申请鉴定。这一鉴定由医学会组织进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如果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应当将该鉴定工作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医学会组织进行。如果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且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双方当事人可以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进行鉴定。
根据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设区的市级地方医学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辖的县(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再次鉴定工作。在疑难、复杂且具有全国重大影响的医疗事故争议情况下,中华医学会可以组织技术鉴定工作。
在实际情况中,医院误诊漏诊是否属于医疗事故需要进行鉴定。因为一旦发生医疗事故,就需要进行专业的鉴定。
然而,当事人可以根据一些认识来判断是否属于医疗事故,如果不是医疗事故,则无需进行鉴定。
此外,以下几种情形在医疗实践中不被视为医疗事故:
医疗意外是指由于病员自身体质变化或特殊病情所导致的意外情况,这种情况是医务人员无法预见和避免的,因此不属于医疗事故。
医用产品损害是指在医疗过程中使用的植入人体的产品,如骨折内固定材料。如果这类产品的质量、灭菌、生物活性等指标存在缺陷,在植入人体后可能导致不良后果。这种情况也不属于医疗事故。
某些疾病或疾病在某个阶段的治疗结果经常不为患者或患者的亲属所理解或接受。医务人员在整个医疗行为过程中遵守诊疗规范,不存在任何过失。因此,疾病的自然转归不属于医疗事故。
非医疗意外是指由于患者自己的行为或第三者的行为而导致的不良后果,例如晚期癌症患者的自杀行为。这种情况也不属于医疗事故。
医疗差错是指在诊疗护理过程中的过失行为导致的损害结果,低于四级医疗事故的损害结果,如使患者病情加重,但未导致死亡、残废或功能障碍。医务人员在这种情况下不承担责任。
在医疗实践中,有些患者及其家属在医务人员的诊疗护理过程中不如实向医务人员陈述病情、症状和病史,或者不遵守医嘱服药,不接受必要的检查治疗等。这种情况使得医务人员无法准确找到真实病因,从而延误治疗或抢救时机,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在这种情况下,医务工作者不承担责任。
一起由于被告对原告某物业造成妨害而引起的纠纷。原告为某物业业主,被告与原告存在特定关系。原告发现其物业出现问题并向物业公司反映,经物业公司检查,问题由被告造成。原告多次要求赔偿并解决问题,但被告拒绝协商。因此,原告依照我国《物权法》和《民法通则》提起
行政强制执行的机关以及相关的法律程序和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强制执行的机关可以是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的相关程序和规定,包括判决、裁定、上诉、申诉等方面的内容。整个文章的法律程序严格
故意伤害罪适用取保候审的相关问题。依据我国法律,是否适用取保候审需要根据犯罪情节确定。符合一定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如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有特殊情况如疾病、怀孕等,可申请取保候审。同时,取保候审的保证人需满足无牵连、有能力履行义务等条件,并由公安机关执
刑事案件重新审判后的处理原则及不同结果。重新审判应遵循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处理措施。重新审判的结果包括驳回申诉或抗诉、改判、撤销原判并重新定罪量刑、发回重审等。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刑事诉讼二审应当发回重审的情形,包括原判决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