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医疗纠纷的当事人如果对医疗事故责任认定有争议,有权利申请鉴定。这一鉴定由医学会组织进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如果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应当将该鉴定工作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医学会组织进行。如果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且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双方当事人可以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进行鉴定。
根据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设区的市级地方医学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辖的县(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再次鉴定工作。在疑难、复杂且具有全国重大影响的医疗事故争议情况下,中华医学会可以组织技术鉴定工作。
在实际情况中,医院误诊漏诊是否属于医疗事故需要进行鉴定。因为一旦发生医疗事故,就需要进行专业的鉴定。
然而,当事人可以根据一些认识来判断是否属于医疗事故,如果不是医疗事故,则无需进行鉴定。
此外,以下几种情形在医疗实践中不被视为医疗事故:
医疗意外是指由于病员自身体质变化或特殊病情所导致的意外情况,这种情况是医务人员无法预见和避免的,因此不属于医疗事故。
医用产品损害是指在医疗过程中使用的植入人体的产品,如骨折内固定材料。如果这类产品的质量、灭菌、生物活性等指标存在缺陷,在植入人体后可能导致不良后果。这种情况也不属于医疗事故。
某些疾病或疾病在某个阶段的治疗结果经常不为患者或患者的亲属所理解或接受。医务人员在整个医疗行为过程中遵守诊疗规范,不存在任何过失。因此,疾病的自然转归不属于医疗事故。
非医疗意外是指由于患者自己的行为或第三者的行为而导致的不良后果,例如晚期癌症患者的自杀行为。这种情况也不属于医疗事故。
医疗差错是指在诊疗护理过程中的过失行为导致的损害结果,低于四级医疗事故的损害结果,如使患者病情加重,但未导致死亡、残废或功能障碍。医务人员在这种情况下不承担责任。
在医疗实践中,有些患者及其家属在医务人员的诊疗护理过程中不如实向医务人员陈述病情、症状和病史,或者不遵守医嘱服药,不接受必要的检查治疗等。这种情况使得医务人员无法准确找到真实病因,从而延误治疗或抢救时机,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在这种情况下,医务工作者不承担责任。
民事纠纷的官司流程以及其他解决方式。在官司流程方面,文章详细阐述了起诉、提交起诉材料、提交书证、立案审查、预交诉讼费用、开庭审理、判决生效等步骤。另外,还介绍了自力救济和社会救济两种常见的民事纠纷解决方式,包括自决、和解、调解和仲裁等。
律师在诈骗案件中的角色。根据法律规定,受害人可以委托律师起草控告书或举报书,但律师不能代替受害人向公安机关报案。同时,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有权自行辩护或委托辩护,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也有义务保障其辩护权利。
原告能否给证人钱财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原告不得给证人钱财。证人出庭需经法院许可,其证言需经过质证查实才能作为定案依据。同时,保障证人的安全十分重要,对于特殊案件的证人还有特殊保护措施。证人因作证而支出的费用可以得到补助。
检察院在沟通期间对案件侦查的影响。检察院在办理直接受理侦查的案件时,如发现职务犯罪线索,应及时与监察机关沟通。沟通期间不得停止侦查,并要及时报告上一级检察院。根据案情不同,侦查终结后的案件将分别作出移送审查起诉或撤销案件的处理决定。检察院自己立案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