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诊误诊漏诊等医疗过错行为是否构成医疗事故需要进行鉴定。在医疗事故发生后,必须进行专业的鉴定程序。
如果患者的损害并非由于医疗过错行为引起,而是由于患者疾病本身的必然结果或其他非医疗过错行为引起的,且医院未违反正常的医疗护理常规规范,那么错诊误诊漏诊等医疗过错行为就不构成医疗事故。换句话说,只有当漏诊误诊的医疗过错行为成为患者损害的原因,并经过医学会组织的鉴定认定构成医疗事故时,才能被认定为医疗事故。
举例来说,如果患者的病情演变与被告的错诊误诊漏诊无直接关系,根据法律规定,就不具备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即使存在过失行为,只要此过失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就不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然而,对于那些不属于医疗事故的错诊误诊漏诊所造成的医疗过错损害,受害人仍然有可能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司法解释规定的标准进行索赔。这个赔偿标准比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的医疗事故赔偿标准要高出很多。
医疗事故鉴定并非必须进行的程序。在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时,可以自愿委托医学会或其他组织进行鉴定。
当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医疗事故时,根据具体情况或当事人的申请,决定是否委托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而当人民法院收到当事人的申请时,可以委托医学会或其他组织进行鉴定。
医疗事故鉴定可以作为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纠纷的依据,也是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医疗纠纷案件的法定依据,同时也是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行政处罚的法定依据。在诉讼过程中,医疗事故鉴定可以作为证据,但并非必然的定案依据。
医学会有权不受理不符合受理条件的鉴定申请,并应当说明理由。以下情形之一的,医学会将不予受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如果由于医务人员的错诊误诊漏诊导致患者的人身损害,那么这被认定为医疗事故,并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然而,如果医务人员的错诊误诊漏诊并未导致患者的人身损害,那么就无需承担相应的责任。
医疗过错责任纠纷的法律处理方式。医疗过错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在医疗领域以医疗事故居多。处理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协商解决,要求医院调查处理并达成共识;二是技术鉴定,向当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三是重新鉴定、行政复议和诉讼,保障患者合法权益
医疗事故纠纷及其鉴定程序。医疗纠纷源于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争议,需通过司法鉴定或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确定医方是否有过错。精神损害抚慰金在医疗纠纷中常被支持。医院误诊与医疗事故需依法申请鉴定,由医学会组织专家进行。如当事人对鉴定结果不满,可提出再次鉴定申请。
医疗机构在发生医疗事故时应当承担的三种法律责任:机构自身的责任,需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相应处理;医务人员的责任,过错严重的需追究刑事责任;其他相关医务人员的责任,情节严重者可被吊销执业证书。
北京某医院因医疗过错导致新生儿患三级伤残的纠纷。杨女士在该医院分娩时,因医院催产素使用不规范等问题导致新生儿出生缺氧并患有多种疾病。经过鉴定和法院审判,医院需承担部分责任并赔偿患方经济损失和精神抚慰金共计数十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