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事人共同委托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时,双方应协商预先缴纳鉴定费用。
2. 卫生行政部门移交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时,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的当事人应预先缴纳鉴定费用。
3. 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后,如需移交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鉴定费用由医疗机构支付。
4. 法院首次委托鉴定时,由医疗机构支付鉴定费用。
5. 对首次鉴定不服,再次申请鉴定时,由申请再次鉴定人缴付鉴定费用。
6. 经鉴定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费用由医疗机构支付;经鉴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费用由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的当事人支付。
1. 公开原则
公开原则要求鉴定委员会的活动和材料对当事人和社会公众进行公开,但涉及个人隐私的除外。当事人双方及代理人有权出席,社会公众可旁听,媒体可报道。当事人双方有权了解案件的全部证据和相关资料。公开的鉴定程序接受大众的监督,是对医疗鉴定的最佳制约机制。
2. 公正原则
公正原则要求鉴定委员会平等对待医患双方,不偏不倚。双方都享有获知对方理由、提出证据、进行质证和辩论的权利。鉴定委员会需公平对待当事人,不得在自己的案件中充当法官,也不能裁决可能偏袒一方的案件。鉴定委员会成员不得参与与医疗纠纷存在利害关系的鉴定。另外,鉴定委员会应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
3. 及时原则
及时原则对于处理医患纠纷至关重要。一方面,与病情相关的证据如尸体难以长期保存,容易丧失。及时鉴定有利于全面、客观、真实地收集证据。另一方面,长时间拖延医患纠纷不利于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也不利于维持医疗机构的正常工作秩序。及时原则要求鉴定程序规定合理的期限,并及时、合理地通知双方。正确客观地看待医疗事故,努力避免其发生。
医疗事故鉴定程序的执行方式。包括共同委托鉴定、卫生行政部门组织鉴定和法院要求鉴定三种方式。共同委托鉴定由医患双方共同委托当地医学会进行;卫生行政部门组织鉴定则根据医疗过失行为和当事人要求处理争议来组织;法院要求鉴定则是主审法官在必要时启动鉴定程序。
医疗事故鉴定的办理时限及相关流程。医学会在收到申请后的5个工作日内通知双方当事人提交材料,双方应在10个工作日内提交相关材料。医学会在接到材料后的45个工作日内组织鉴定并出具鉴定书。鉴定流程包括核实身份、宣读纠纷原由、抽签、介绍专家组成员、当事人陈述
医疗纠纷赔偿金额的协商确定过程。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协商时需考虑医疗事故的等级和损害程度。双方协商达成一致后签订协议书确认赔偿金额。如不愿协商或协商不成,可通过卫生行政部门调解或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另外,本文还介绍了申请医疗事故鉴定费用的支付责任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中的违法行为应承担的责任。参与技术鉴定工作的人员,若接受财物或其他利益并出具虚假鉴定书,导致严重后果,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若情节较轻,其执业证书或资格证书将被原发证部门吊销。违法行为将依照刑法中关于受贿罪的规定进行处理,以确保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