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企业并购决策之前,选择目标企业并评估自身能力是一个科学、理性、严密谨慎的分析过程,也是实施并购决策的首要问题。如果选择目标企业和自身能力评估不当或出现失误,将对企业发展产生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在我国的企业并购实践中,经常出现一些企业忽略这一环节的隐性风险,给自身的正常发展带来麻烦和困境。总结起来,企业并购实施前的风险主要包括:
一些企业进行并购的动机,并非出于企业发展的总目标,而是受到舆论宣传的影响,只是粗略意识到并购可能带来的利益,或者是因为看到竞争对手或其他企业实施了并购,而盲目决定进行并购。这种盲目并购决策从一开始就存在导致并购失败的风险。
一些企业可能看到竞争对手的劣势地位,产生了低价买进大量资产的动机,但却没有充分评估自身改造这些劣势企业的能力,如资金能力、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等,从而做出错误的并购选择,陷入低成本扩张的陷阱。
企业进行并购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协同效应,包括管理协同、经营协同和财务协同。然而,实际情况表明,协同效应并不常见。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并购企业没有识别和控制并购过程中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包括:
信息不对称风险指的是在并购过程中,企业对收购方的了解与目标公司的股东和管理层相比可能存在严重的不对等问题,给并购带来不确定性。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存在,被并购企业很容易隐瞒对自身不利的信息,甚至编造有利的信息,使并购方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面了解并逐一辨别真伪。
每一项并购活动都需要巨额资金支持,企业很难完全利用自有资金完成并购过程。并购后能否及时形成足够的现金流以偿还借入资金,并满足并购后的整合工作对资金的需求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来说,财务风险主要来自筹资方式的不确定性、筹资成本的增长、外汇汇率的变化等因素。
企业并购的一个主要动因是股东财富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并购后的企业必须在经营、管理等方面实现协同。然而,在并购后的整合过程中,未必能够达到这一初衷,导致并购未必取得真正的成功,存在巨大的风险:
并购后的企业能否配备适当的管理人员和管理队伍,能否采用合适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管理水平能否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这些都存在不确定性,都会带来管理风险。
并购后,如果不能有效地使人力、物力和财力达到互补,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机结合,不能实现规模经济和经验的共享补充,而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将导致并购的失败。
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的环境下形成的特定群体的生产和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的总和。并购双方能否实现企业文化的融合,形成共同的经营理念、团队精神和工作作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也会带来风险。企业文化是否相似、能否融合,对并购的成功与否影响深远,尤其是在跨国、跨地区的并购案中。
为了实现经济上的互补性和规模经营,并购后的企业必须改善经营方式,甚至调整生产结构,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严格控制产品质量,调整资源配置。否则,将面临经营风险。
总之,企业并购过程中存在多方面的风险,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执行力。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资本交易、法律政策环境和社会背景等多个因素。因此,企业在进行并购前应认真分析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选择适当的并购方式可以降低风险。在选择目标企业之前,收集对方大量的信息可以有效改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在面对资金和财务风险时,应进行严格的计算和预算。
公司合并后债务的承担问题。依据我国公司法规定,合并后存续的公司或新设的公司需要承继合并各方的债权、债务。合并过程中需签订合并协议、编制资产负债表等,并在规定时间内通知债权人并进行公告。债权人可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提供担保。
公司股权变更登记的程序和所需资料。当事人需前往工商局领取申请表并填写公司变更表格,同时准备相关证件和资料前往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和税务局办理变更登记。股权变更所需资料包括公司变更登记申请表、公司章程修正案等。具体申报资料包括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申请
公司解散的相关法律规定。股东大会的决议需经过出席会议的股东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通过方为有效。在公司合并、分立、解散等情况下,需依法办理登记事项变更手续。保护公司和股东的合法权益,确保公司决策合法性。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监管指引,特别是对于股东人数超过200人的未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申请行政许可的审核标准。内容包括合规性要求、股权清晰、经营规范、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同时,详细阐述了申请文件的要求,包括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专项说明、批准文件等。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