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对于无法评定为工伤级别的情况,申请重新鉴定的期限为15天。
1、申请部门不同。
根据新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工伤认定应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起申请;而劳动能力鉴定则需要向由劳动保障、人事、卫生行政部门、工会组织、经办机构代表和用人单位代表组成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
2、审查程序不同。
在发生工伤后,所在单位应在事故伤害发生后30天内提出申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认定工伤时会根据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申请、医疗工伤诊断书、企业工伤报告等资料,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
而劳动能力鉴定行为则是在工伤认定决定作出后,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请相关专家组成专家组,提出鉴定意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专家组的鉴定意见作出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必要时,也可委托具备资格的医疗机构协助进行相关诊断。《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在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在必要情况下,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期限可以延长30日。
3、法律效力不同。
工伤认定结论在法定期限内如未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或申请复议后被驳回,工伤认定结论即生效,并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和证明力。而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只有在被司法机关采信后才具备法律效力,否则对当事人无影响。
4、法律后果不同。
一旦工伤认定结论作出,如果认定职工因工负伤,职工就可以享受报销挂号费、住院费、医疗费、药费等待遇。工伤医疗期还可领取工伤津贴。而劳动能力鉴定主要是对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进行等级鉴定。如果职工伤残等级评定后,则应停发工伤津贴,改为享受伤残待遇,领取伤残抚恤金或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5、救济途径不同。
对于工伤认定结论,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单位如不服,可以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途径解决。而对于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伤残等级鉴定结论不服的单位或个人,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的申请。
实际上,对于无法影响职工劳动能力的工伤事故,申请工伤鉴定的结论肯定是无法评定为工伤级别的。工伤鉴定并非处理工伤事故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未评定为工伤级别的情况,并不影响其他工伤待遇。职工应根据病情再决定是否进行工伤鉴定。
新标准实施后的劳动能力鉴定问题。依据《工伤保险条例》和《江苏省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对于已存在的劳动能力复核鉴定、再次鉴定和未出鉴定结论的申请等情形,应按照新标准进行鉴定。若新标准导致鉴定级别低于原标准,将遵循就高原则作出结论。此外,对于复
工伤鉴定中的一级伤残等级标准,详细列举了各项评估指标及其具体内容,包括智能损伤、肢体瘫痪、运动障碍、面部毁容、瘢痕形成等身体部位的功能受损情况以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的严重损伤。这些标准对于评估工伤等级具有重要意义。
涉外劳务派遣工伤处理方法。对于未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被派遣出境工作,应依据前往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参加当地工伤保险。劳务派遣单位需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并与用工单位约定补偿办法。被派遣劳动者在申请职业病诊断、鉴定时,用工单位应负责协助。工伤认定申请需在规定时限
关于工伤认定的时限问题。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职工发生事故或职业病后,单位应在30日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否则由单位承担期间发生的工伤待遇和相关费用。特殊情况可延长申请时限。未按时申请,职工及其直系亲属或工会组织可直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