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劳动关系双方解除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需要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办理:
1. 提前书面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通常应提前三十天。
2. 进行工作和业务交接。
3. 清理债权债务关系。
除了需要提前三十天通知外,用人单位还需要注意以下手续:
1. 及时结算工资和经济补偿金。
2. 进行工作和业务交接。
3. 转移员工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
4. 清理债权债务关系。
5. 出具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证明书,作为劳动者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和进行失业登记、求职登记的凭证。证明书应明确劳动合同期限、终止或解除日期以及所担任的工作。如果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可以客观地说明解除劳动合同的原因。
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时的经济补偿金计算公式如下:
1. 经济补偿金 = 工作年限 × 月工资(工作年限超过12年的按12年计算)。
2. 因病或非因工负伤解除劳动合同时的经济补偿金计算公式如下:
经济补偿金 = 工作年限 × 月工资 + 医疗补助费(医疗补助费不低于6个月的工资)。注:患重病和绝症的应当增加医疗补助费。患重病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50%,患绝症的增加部分不低于100%。
3. 劳动者因不能胜任工作被解除劳动合同时的经济补偿金计算公式如下:
经济补偿金 = 工作年限 × 月工资(工作年限超过12年的按12年计算)。
4. 因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解除劳动合同时的经济补偿金计算公式如下:
经济补偿金 = 工作年限 × 月工资。
5. 因经济性裁员解除劳动合同时的经济补偿金计算公式如下:
经济补偿金 = 工作年限 × 月工资。
6. 用人单位逾期支付经济补偿金时的经济补偿金计算公式如下:
经济补偿金 = 原经济补偿金 + 额外经济补偿金(额外经济补偿金 = 原经济补偿金 × 50%)。
根据《劳动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提前三十天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根据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劳动者可以在以下情形下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内;(二)用人单位采取暴力、威胁或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三)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提供劳动条件。
如果劳动者想解除劳动合同并终止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需要提前三十天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然而,如果用人单位无故辞退劳动者并解除劳动合同时,则需要按照一定的计算标准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如果劳动者遭遇无故辞退且没有获得任何经济补偿,可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
我国劳动法中关于试用期的概念和规定。试用期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后的考察期,不超过六个月。试用期合同应与劳动合同一起签订,用人单位不得单独签订试用期合同。在试用期内,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有权解除劳动合同,但用人单位不得限制劳动者的解除权。试用期
试用期内怀孕的公司员工是否可以解雇的问题。我国法律规定,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和哺乳期期间,用人单位不得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和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同时,国家对孕期女职工给予法律保护,禁止用人单位在职工怀孕期间解除劳动关系,非法解雇将面临赔
甲方与乙方因各种原因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协议内容。协议中明确了双方同意自某年某月某日起解除劳动关系,甲方需支付乙方工资、社保、公积金及经济补偿金等责任。协议还规定了乙方办理离职手续的时间,以及乙方放弃其他诉求的声明。最后,协议生效时间及相关法律效应也做
股东被解除合同的补偿问题。公司无权单方面解除股东的合同,但如果股东滥用权利造成损失则需赔偿。如果股东与公司建立劳动关系并作为劳动者工作,则适用劳动法规定。合法解除合同的情况下,根据股东是否有法定过错来决定是否需要支付补偿金;非法解除合同则需支付两倍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