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2月12日,陈某驾驶出租车在广东某地发生交通事故,与钟某驾驶的摩托车相撞,造成钟某搭载的人员受伤以及两车损坏,经当地交警大队认定,陈某负主要责任,钟某负次要责任。
该出租车归陈某所有,挂靠在某市安定出租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行驶证上的车主为安定公司。此前,车主陈某与安定公司之间签订《出租汽车挂靠合同》,约定由陈某出钱以安定公司的名义统一购买保险。1999年9月6日,安定公司以自己的名义将该车向某保险公司购买了车辆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等险种,保险期限自1999年9月7日起至2000年9月6日止。该车辆保险单上明确载明,投保人是安定公司。
这次发生交通事故后,安定公司依据保险合同的约定,向某保险公司领取了4万元的保险赔偿金。但陈某认为保险公司赔偿不合理,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1万元的请求。双方多次协商未果,陈某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审理认为,陈某既非出租车登记的车主,亦非该出租车的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保险公司在理赔时的收款人也是出租汽车公司,陈某无其他证据证明他是该保险合同的当事人。陈某的诉讼请求无法律依据,法院不予以支持。法院裁定:驳回陈某的诉讼请求,诉讼费由陈某负担。
该案争议的焦点问题在于陈某是不是保险合同的主体,是不是合格诉讼当事人,或者说陈某能不能充当原告参加诉讼?笔者认为:首先,陈某不是该案保险合同的主体。保险合同是投保和保险人之间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保险合同主体可分为保险合同当事人和保险合同关系人,保险合同当事人包括投保人和保险人,保险合同关系人包括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尽管陈某是保险车辆的真正所有权人,但投保单和保险单上却明确载明,投保人和被保险人都是出租汽车公司,并且车辆行驶证上的车主也是出租汽车公司,所以保险合同主体应是出租汽车公司和保险公司。
既然陈某不是保险合同的主体,他和保险人之间不存在任何实体法律关系。其次,陈某不是该案的合格原告。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是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是有明确的被告;三是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是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该条明确规定起诉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就是,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这一条件是用以解决何种主体可以作为民事诉讼的原告的。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原告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作为民事诉讼的当事人,成为原告或者被告。但就某一具体案件的原告而言,还必须与案件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即指原告诉请人民法院予以确认和保护的发生争议或受到侵害的民事权益,应是自己的或是依法由自己管理、支配的民事权利,而且这种争议和受到侵害的状况是现实存在的。也就是说,原告与被告之间应存在某一实体法律关系,否则即属于当事人不合格,不能作为原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于该案中的陈某不是保险合同的合格主体,因此他与保险人之间不存在实体法律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这起保险纠纷的起因是因为陈某与安定公司签订的《出租汽车挂靠合同》中有关于保险问题的约定,而且陈某实际支出了保险费。如果他对受损汽车的赔偿问题不满意,他可以依据挂靠合同的规定与安定公司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也可以依据该合同到法院起诉,寻求法律解决。但这样的诉讼与保险公司无关。
挂靠是出租车经营的一个重要方式,保险对出租行业十分重要。目前很多地方采用车主出钱、公司统一投保的方式办理出租车保险,这就使得车主在与出租车公司签订挂靠协议时,一定要对有关保险问题进行详细约定,即要写明在保险公司对挂靠公司进行赔偿后,公司对车主如何赔偿,以及发生纠纷如何处理。这样,车主才能在出险后依据合同,得到经济补偿,维护自己的权益。
保险业的保单分类,介绍了S.G.保单、ITC保单、ICC保单、大保单、小保单以及预约保单等六种保单类型。其中,S.G.保单因与实际航运不符已废止;大保单是最正式的保险单据形式,国际贸易中使用广泛;小保单是简化的保险单,具有同等法律效力;预约保单则用于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消费者设立的九项权利,包括安全保障权、知悉真情权、自主选择权等。这些权利涵盖了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的各项权益,包括人身财产安全、真实情况了解、自主选择商品和服务、公平交易、获取赔偿、结社权、获得相关知识权以及受尊重权等
失地保险的一次性缴费标准。对于已征地农民和新征地农民,根据不同年龄和情况,详细列出了养老保险金缴费档次和金额,并说明了缴纳条件及不在保障范围内的情况。此外,适龄劳动力年龄段人员可选择参加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其缴费与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可接续。
机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后,购买了第三者责任险的受害人能否向保险公司提起诉讼,以及保险公司是否可直接向受害方支付赔偿金的问题。根据司法实践和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可直接承担赔偿责任并向受害方支付保险金。机动车强制保险制度旨在保护受害人权益,使受害人能及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