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拆迁项目中,一些拆迁户突然被告知他们的房屋存在建设不合法的问题,被认定为违建而不给予赔偿。一些拆迁户还收到了拆除违建的通知,这让他们感到困惑。他们不明白,明明自己的房屋一直都是合法的,为什么在拆迁时却被认定为违法建筑呢?
以拆违强拆房屋的做法在拆迁过程中并不罕见。以一起在湖北某市某区发生的案件为例,张女士的私有房屋在2018年6月14日被该区人民政府规定强制拆除。在拆迁前两天,张女士收到了该区项目指挥部发送的《告知书》,告知她的房屋属于违法建设,政府将在6月14日依法拆除,并责令她和家人在规定时间内搬离。
然而,《告知书》并未告知张女士其他陈述、申辩、救济等权利。在收到告知书后的第三天,区政府便强行拆除了张女士的房屋,导致她和家人无家可归,遭受了严重的财产损害。
张女士家随后将此案诉至市中级人民法院。作为张女士家的代理人,我们在诉状中陈述了以下几点:
在律师的努力和法院的支持下,张女士家最终赢得了这场官司。然而,类似张女士家情况的拆迁户并不少见,他们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张女士一样获得胜诉。
张女士家能够最终取胜,有以下三个关键因素:
2008年1月1日,《城乡规划法》开始实施,该法旨在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该法主要约束城市、乡镇规划区内的相关活动。在此之前,适用的主要是1984年颁布的《城市规划条例》,该条例主要约束城市内的房屋。
大部分农村、集体土地上的房屋不能适用城市规划条例,但在2008年之前我国还有一部1993年颁布的《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农村、乡镇的房屋。
然而,如果在拆迁过程中,行政部门作出的限期拆除通知或决定适用的是《城乡规划法》,那么如果该房屋是2008年之前就已经建成的,直接以该法来规范,在适用法律上,我们认为是错误的。
一些农户因为家庭人口的增加,在自家老房子上加建或在剩余的宅基地面积新建房屋,以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在拆迁时,这样的房屋不能完全直接认定为违建,应当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查确认。
在房屋征收决定公布之后,房屋被划入征收范围内,对房屋的登记情况以及性质的确认等调查工作由征收方组织实施,不应当由其他相关部门对房屋是否违建再做认定。
同样地,在征收决定发布之后,营业用房的工商营业手续停止办理,户籍信息被冻结,这是征收决定发布之后产生的法律效果。如果在拆迁活动进行中,对房屋进行违建认定和处罚,显然是以拆违来代替拆迁,损害了房屋权利人的利益。
在拆迁活动中,许多人打着拆违的旗号,实质上是为了低补偿征收土地和房屋。在这种情况下,拆迁户应当采取以下三个策略:
拆迁补偿的法律概念、法律依据、补偿方式以及相关的计算方式。拆迁补偿依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进行,包括货币补偿、产权置换和结合型补偿。新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拆迁补偿进入民主化、多元化新时代,并引入了二次征询和申请评估复核制度。拆迁补偿计算涉及房
动迁过程中缺乏土地使用证的解决方法,包括配套商品房的产权归属和交易问题,个人房产开发中的替换房屋的土地证办理流程。同时介绍了房屋拆迁补偿的三种方式:产权调换、作价补偿以及两者的结合方式。
城市房屋拆迁的法律程序。从获得建设项目批准文件开始,到最终强制拆迁的过程,详细阐述了拆迁过程中需遵循的各项法律程序和步骤。包括获取政府批准文件、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拟定拆迁计划和方案,开设拆迁资金专用账户,申领拆迁许可证,发布拆迁公告
中国关于违法建筑是否可以强拆的问题。文中指出,根据我国的建筑法规,违章建筑是可以强拆的。相关部门在接到报告后会进行勘查,并依法律程序进行处理。同时,文章也探讨了违章建筑的认定和拆迁补偿问题,涉及区分违法建筑与违章建筑、不同违章建筑的情况以及土地使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