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路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保险公司不予赔偿。
2、《交强险条例》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险公司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垫付抢救费用,并有权向致害人追偿:(一)驾驶人未取得驾驶资格或者醉酒的;(二)被保险机动车被盗抢期间肇事的;(三)被保险人故意制造道路交通事故的。
有前款所列情形之一,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造成受害人的财产损失,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
3、《交强险条例》第十条 下列损失和费用,交强险不负责赔偿和垫付:
(一) 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交通事故的损失;(二)被保险人所有的财产及被保险机动车上的财产遭受的损失;(三)被保险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使受害人停业、停驶、停电、停水、停气、停产、通讯或者网络中断、数据丢失、电压变化等造成的损失以及受害人财产因市场价格变动造成的贬值、修理后因价值降低造成的损失等其他各种间接损失;(四)因交通事故产生的仲裁或者诉讼费用以及其他相关费用。
首先,肇事逃逸不在法定的责任免除范围之内对于保险人的法定除外责任,《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仅在第二十二条以列举方式规定了四种情形即无证驾驶、醉酒驾车、机动车被盗抢期间肇事和被保险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出现上述四种情况时,保险人无需支付保险赔偿金,但仍需承担垫付抢救费用的义务,并有权向致害人追偿。肇事逃逸并非本条所列之情形,保险公司当然无权据此拒绝履行保险金支付义务。
其次,肇事逃逸不在约定的责任免除范围之内《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款》(以下简称“《交强险条款》”)第十条规定了数种情形下,交强险不负责赔偿或垫付。但肇事逃逸不在该条款约定的范围之内,故保险人亦不能据此要求免除赔偿。
第三,保险公司通常抗辩会援引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四条亦未规定肇事逃逸时,保险人可免于赔偿保险金从该条的文义来看,该条仅规定肇事逃逸的,救助基金有先行垫付受害人部分费用的义务,但既未规定保险人可免除赔偿责任,也未规定被保险人丧失保险金给付请求权。所以即使发生肇事后逃逸时,保险人亦不能据此免除保险金支付义务。将第二十四条结合《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和《交强险条款》其他条文加以整体解读,亦能得出上述结论。法律法规设置社会救助基金目的是为受害人在交强险无法给予充分、及时的救济时,提供补救措施。根据该条规定,当交强险不足以赔偿或垫付受害人的丧葬费和抢救费时,社会救助基金才负有法定的垫付义务;若肇事车辆未参加交强险或因肇事逃逸无法确定其是否参加了交强险时,社会救助基金负有垫付义务。《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二十四条将机动车肇事逃逸作为社会救助基金垫付费用的情形之一的原因,是为了避免责任人逃逸无法确定的情况下受害人利益得不到保障,立法目的是使受害人的人身伤害得到及时救治,而不是免除保险人的责任。本案中陈某虽于事故发生后逃逸,但嗣后自行投案并及时通知了张某,故社会保险基金垫付的法定情形已消失,陈某应当及时履行赔偿或垫付义务。
综上,肇事司机于事故发生后逃逸,既违反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也有悖于社会的善良风俗与道德伦理,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予以道义上的谴责。但法律法规并未规定,保险人可据此免除交强险的赔偿责任,诉争交强险合同也没有约定保险公司有权拒绝赔偿,故未按保险公司约及时赔偿的行为已经构成违约,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在发生交通事故之后,其实很多情况下机动车购买了交强险的,在交强险的责任范围和限额内,其实都是会做出一定的赔偿。不过有关条例中也有规定,若存在上述几种情形之一,即使交通事故造成了对方人身、财产损害的,交强险也是可以不予赔偿。
保险合同关系与侵权损害赔偿关系的性质。文中明确区分了保险公司与投保人之间的保险合同关系,以及机动车方与受害人之间的侵权损害赔偿关系。同时,详细阐述了受害人的请求权和保险公司的赔偿义务,以及在不同诉讼情况下法院对追加保险公司为被告的处理方式。此外,文章
疲劳驾驶导致车祸后是否能获得保险赔偿的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解释,保险公司将法律、行政法规中的禁止性规定作为保险合同免责条款的情形,若已对投保人进行明确提示,该条款合法有效。因此,保险公司不能拒绝赔偿因疲劳驾驶导致车祸的保险索赔,被保险人可以通过
追尾事故中对方不签署事故责任认定书时的处理方法。若对方拒绝签署,可通过交警部门调解和联系对方保险公司来解决。同时,文章还涉及了交通费用和医疗费用的赔偿方式,以及当事人应如何申请保险理赔。在理赔过程中,需注意保险公司可能会存在的少陪或不赔情况,如遇此类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和赔偿的相关内容。包括保险责任、责任承担、未参加保险的责任、过错认定以及赔偿项目和标准等方面。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保险公司在交强险限额内赔偿,超过部分由第三者责任险赔偿。责任承担方面,机动车之间事故按过错比例分担,与非机动车、行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