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保险法 > 保险理赔 > 人身生命保险理赔 > 保险公司未尽告知义务难免责

保险公司未尽告知义务难免责

时间:2024-12-08 浏览:3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888

案情介绍

购车保险合同

1999年11月28日,原告购买了一辆桑塔纳2000型轿车,车牌号为沪B/××号。随后,原告向被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市嘉定支公司投保了机动车车辆保险主险和附加险,包括车辆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全车盗抢险、自燃损失险和不计免赔特约险。原告签署了保险单并支付了保险费,保险期限为1999年12月17日至2000年12月16日。

交通事故

2000年8月6日,原告驾驶保险车辆行驶至沪杭高速公路146K+400M处时,与对向行驶的浙A/70677号大客车发生碰撞。该事故导致原告的车辆、碰撞车辆和高速公路设施均受损。根据浙江省公安厅高速公路交通警察支队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原告承担了全部责任。事故发生当天,原告及时向被告报案,并被告派员到达现场进行拍照和记录。然而,被告在查看原告的驾驶证后,声称根据保险单条款的规定,对于持学习驾驶证且在高速公路上驾驶车辆的情况,不承担赔偿责任。被告拒绝理赔,并且原告多次与被告交涉未果。

原告主张

原告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相关规定,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应在订立合同时向投保人明确说明,否则该条款不产生效力。在原、被告签订保险单时,被告未将持学习驾驶证及实习期在高速公路上驾车列入免责条款,也未解释无有效驾驶证的含义,更未将有关保险文件交给原告作为附件。因此,原告无法理解免责条款的真实含义和法律后果。被告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应承担赔偿责任。

被告辩称

被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市嘉定支公司辩称与原告签订了保险合同,并指出原告应明知持学习驾驶证不能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根据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的文件解释,持学习驾驶证在高速公路上行驶视为无有效驾驶证。根据双方签订的保险合同,对于持无有效驾驶证发生的交通事故,被告享有免责权利。因此,被告不同意原告的请求。

法院审理

经审理查明,原告于1999年11月购买了一辆桑塔纳2000型轿车,车牌号为沪B××号。1999年12月17日,原、被告双方签订了机动车辆保险合同,约定保险期限为1999年12月17日至2000年12月16日。原告于2000年1月13日取得了机动车驾驶证。2000年8月6日,原告驾驶车辆行驶至沪杭高速公路146km+400m处时发生交通事故。事故发生后,原告及时通知了被告,并被告派员到达现场进行了拍照和记录。被告发现原告持有的驾驶证处于实习期内,并根据保险合同约定的免责条款,认定原告持无效驾驶证,拒绝对原告的车辆进行理赔。事故中,原告的车辆、被撞车辆和高速公路设施均受损。原告为此支付了浙江沪杭甬高速公路嘉兴管理处的设施损坏费用和浙A××大客车的维修费用。

经原告申请,对原告的沪B××号车的维修费用进行了估价,估价结果为127200元。原、被告对估价结果无异议。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自杀条款的概述

    自杀及自杀条款的概念、性质与意义。自杀条款是保险合同中对于保险人在一定期限内故意自杀导致的死亡不负给付保险金义务的约定,作为寿险合同的免除责任条款。根据保险法规定,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应退还已支付的保险费。保险业将自杀列为除外责任,是因为

  • 案情介绍

    史某将其重型自卸货车投保给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慈溪市营销服务部后发生的一起交通事故。事故中,史某雇佣的驾驶员负次要责任,导致第三者尹辉阳死亡。保险公司依据保险合同只愿意赔偿部分损失,引发赔偿纠纷。史某因此需支付第三者损失及诉讼费,遂向法院起诉保险公司

  • 高空坠物案件的赔偿范围探讨

    高空坠物案件的赔偿范围与责任承担问题。涉及明确致害方的情况由保险公司进行赔付,找不到致害方的情况可协商赔付70%金额。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时,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需承担补偿责任,并按份承担责任。免责情况包括证明非侵权人、实际

  • 平安险责任范围

    平安险的责任范围,包括装卸或转运时货物落海、运输工具意外事故等造成的全部或部分损失属于平安险的责任范围,保险公司应承担赔偿责任。而运输迟延引起的损失和费用不在平安险范畴之内,船员行为中的过失或不履行职责造成的货物损失则可能有免责情况。

  • 交通事故伤者拖延住院的维权方法
  • 出租车没有上岗证保险公司不赔怎么办
  • 和运营车辆发生碰撞,运损费在保险范围之内吗
保险理赔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