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非药品冒充药品问题已成为威胁群众用药安全的重大隐患,也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药品安全问题。对此,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卫生部、公安、工商、质检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整治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行动”,对非药品产品的审批、生产、流通、使用环节进行全过程整治。
摸底调查
挖出“李鬼药”的老底
据介绍,近段时间以来,一些保健用品、消毒产品、卫生用品在未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未取得药品(医疗器械)批准文号的情况下,擅自使用药品专用名称,或仿冒知名药品生产企业药品包装,以“适应症、功能主治、适应人群、适应范围”等各种形式标明适应症,明示或暗示疗效、功能主治,误导患者,严重损害群众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
“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要求,我们将首先对非药品冒充药品情况开展摸底调查,在统计的同时严厉打击调查中发现的‘无文号’等产品冒充药品的违法行为。”据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相关人士介绍,调查内容包括:非药品仿冒药品名称和包装;非药品产品直接使用药品通用名;非药品产品的名称、包装、说明书明示或暗示有治疗疾病作用。
幕后揭秘
换个马甲非药品赚大钱
据悉,药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产品都有“国药准字”文号。
而非药品冒充药品者,则大多以食品、保健品、消毒品等形式获得产品批件后,在产品的包装、标签、说明书上标示预防、治疗人体疾病功效的文字,有的甚至直接标示所用药物成分、作用、适应症或适应范围、用法用量。这些貌似药品的
产品文号众多,有些保健用品、消毒产品批准文号纯属伪造,且“技术”高超,普通患者难以辨别。
为何一些厂商热衷于生产销售这些伪装成药品的非药品呢?据桂龙药业西南区经理廖育川透露,这些非药品销售价一般是成本价的10倍左右,巨大的利润促使一些药店对种种冒充药品的非药品情有独钟,而一些生产厂家也钻法律空子逃避监管,乘机牟利。
相关链接
非药品冒充药品花样多
据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稽查大队人士称,“非药品冒充药品”的花样包括:
以“消”字号面目出现。这种情况最为普遍,多以外用擦剂、洗剂、栓剂等形式出现,主要以激素类、抗菌类药物为成分,然后根据药物的药理作用来标示适应范围和用法用量。
以“健”字号外衣伪装。这种产品以中药类膏药贴为主,采用标示组方、表述保健功效的方式进行包装,其中保健功效的描述和同类药品的适应症一模一样。这类产品目前主要集中在骨病、风湿病和跌打损伤等领域。
以“械”字号模样上市。这类产品多集中于膏药贴类。由于各地审批标准不一,致使一些产品和市场上“国药准字类”膏药成分、适应症完全相同,出现“药”、“械”同一的现象。
以“食”字号身份混迹市场。这类产品多为中药类、滋补类、维生素类产品的变异。主要表现为产品名称、成分、适应范围与药品一模一样,只是批准文号为“食准字”。如“维生素C泡腾片”、“金银花露”、“阿胶补血颗粒”等。
患者购买药品时的消费者投诉权利。根据相关法律,患者若发现药品存在质量问题,可依法投诉。解决途径包括与经营者协商、请求调解、向行政部门投诉、仲裁或诉讼等。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有权监督检查药品相关事项,并需保密被检查人的秘密。消费者投诉时,需提交基本情况、投
国务院法制办、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人就《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答记者问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修订目的和原因,以及条例的主要修改内容。修订后的条例从分类管理、适当减少事前许可、加大责任和规范监管行为等方面进行了完善。分类管理根据风险大小将医疗器械分为一、二、三类,并明确了管理责任。同时,条例要求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以及消费者对餐饮企业食品加工和服务环节的担忧。作者强调了只有保障食品安全和诚信经营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并提出加强对餐饮企业食品加工和服务环节的监管,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的建议。文章通过个人经历和观点阐述了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呼吁社
《产品质量法》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针对产品质量纠纷,消费者可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等途径解决。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有权要求生产者和销售者承担产品质量责任,包括一般产品质量问题和产品缺陷导致的损害。法律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为两年,但产品缺陷导致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