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政监督、行政处罚中的违法不作为,较之于行政许可中的违法不作为更为严重。在行政监督、行政处罚中的违法不作为,突出表现为对案值小、能够收缴的罚没款项少、调查取证或处罚难度大的案件查办积极性不高,以及以收代罚、以罚款代监管。
现阶段行政机关违法不作为行为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迫于权势不敢为。一些地方过分强调“放宽搞活”,而忽视市场监管执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甚至屡屡要求行政执法机关给予招商引资企业或地方利税大户突破法律底线的待遇。不少地方规定:未经地方党委、政府批准,行政执法机关不得对招商引资企业进行检查或执法,致使一些招商引资企业成了市场违法行为的滋生地。一些地方说情风严重,行政执法经常会遇到非正常的干预。
二是素质欠缺不知为。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着重收费轻监管的现象,一些执法人员业务学习不够,甚至不清楚本部门本岗位应尽的执法职责,不清楚哪些是不能做、哪些是必须做的。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地方基层执法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以致遇到稍微复杂的案件或问题时,不知该如何下手,有的便采取鸵鸟政策,对违法行为视而不见或消极应付,或者拖延执法、拖延答复。
三是得过且过不思为。一些执法人员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勤政意识和敬业精神不强,对违法不作为的危害后果认识不足,执法随意性强。对法定职责内的事,他们不是积极履行,而是消极应付、得过且过,有意拖延履行、无理拒绝履行或者逾期不予答复,即使发现职责内应予制止或者查处的违法行为,也熟视无睹、麻木不仁,任其危害社会。
城管是否具有执法权的问题。执法主体分为法定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和法定机关委托行政机关三类。国务院或省级政府可决定行政机关行使行政处罚权,但人身自由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部分大城市通过地方立法授予城管立法权,但并非所有城管都具有执法权。地方政府的
国家公务员申诉,是指国家公务员对国家行政机关做出的涉及本人权益的人事处理决定不服,依据国家公务员法律规定,向原处理机关、政府人事部门或行政监察部门提出重新处理意见和要求的行为。在我国,申诉权和控告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国家公务员作为公民的一部分
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检查分为: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集中采购机构监督管理、其他部门的监督检查。负有行政监督职责的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其职责分工,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审计机关对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政府采购各当事人有关政府采购活动依法进
一般不超过30天,案情重大、复杂的,经上一级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延长30天以上。公安机关办理治安案件的期限,自受理之日起不得超过三十日;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办理治安案件,不严格执法或者有违法违纪行为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行政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