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本立法原则是什么
时间:2023-10-17 浏览:13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我国基本立法原则的分析
一、合宪性原则
根据2000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立法法》第3条规定,我国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坚持改革开放。这一原则是立法工作的灵魂,也是衡量和检验制定法律质量的最根本和重要准绳,其目的在于维护宪法的权威。然而,如果《立法法》本身的规定与《宪法》的规定不一致,是否违宪呢?有学者提出了一个问题:《立法法》违宪——《宪法》第100条规定,“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他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而《立法法》第89条第2款规定,“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无独有偶,《立法法》关于省、自治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规的备案规定,存在着相同的违宪问题。
二、法治原则
法治原则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他认为其应包括两个基本层面:一是法律应为“良法”,二是法律应得到公众普遍地服从。在中国,法治原则被赋予了中国特色。根据我国《立法法》第4条规定,立法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这就是我国立法的法治原则。国家机关应当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职权,国家机关的立法活动也不例外。
三、民主原则
根据我国《立法法》第5条规定,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然而,在立法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许多规范性文件没有反映和体现人民意志,立法更多地关注局部和少数人的利益,而不是老百姓的合法利益。有些部门将立法视为划分势力范围、抢占地盘、巩固既得利益的手段。因此,坚持民主原则就要体现人民意志,限制公权尊重私权,保证公众对立法的参与,这也是民主原则的重要体现。
四、科学原则
根据我国《立法法》第6条规定,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立法的科学性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和把握:1. 立法要体现理性化,即法律本身是人类理性化的产物,理性化是立法的基础性和根本性要素,是科学性原则的具体体现。2. 立法要体现合理化,既要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又要科学、合理地规定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做到权力与责任相一致。3. 立法要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从实际出发与注重理论指导相结合,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稳定性、连续性与适时变动性相结合,总结借鉴与科学预见相结合,中国特色与国际大势相结合。
立法的形式原则
立法的形式原则是立法者在形式上应当遵循的原则,其功能在于使立法更科学、规范可行。明确性原则要求立法的内容应该肯定、明确而不能含混或模棱两可。稳定性原则要求立法不宜频繁变动,应在变化中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性。这些形式原则对于指导立法活动有重要意义。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股权确认之诉的程序和要求
股权确认之诉的程序和要求。确认之诉涉及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涉及股东资格确认等问题可能引起股权变动。程序包括当事人起诉、原告举证、提交证据清单、立案审查、缴纳费用和开庭审理等步骤。
-
一、一般打架斗殴不到轻伤的处理方式
轻微打架斗殴事件的处理方式。涉及民事赔偿的轻微伤,可通过法院诉讼解决责任比例问题,双方可能都会受到行政处罚。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机关可调解此类纠纷,调解不成功或未履行协议则依法处罚,并告知当事人可提起民事诉讼。
-
抚养权的告诉期限
抚养权纠纷的告诉期限和相关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抚养权纠纷的审理实行二审终审制度,上诉案件应在规定时间内审结。同时,文章还详细阐述了确定抚养权的离婚程序,包括不同情况下子女的抚养安排和抚养关系变更的情形。
-
现代宪法的主要原则探析
现代宪法是从近代宪法发展演变而来的,体现了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则。现代宪法的主要原则与近代宪法的原则相互联系,但在深度与广度上有所不同。现代宪法确立的主要原则包括人权原则、民主原则和社会利益原则。人权原则是保障人权的基本原则,现代宪
-
刑事司法的方向性问题
-
司考答案分析2014:宪法2010年多选题
-
我国婚姻法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