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当事人在民政部门办理离婚手续时,通常要求双方就财产分割等问题进行协商,并达成一致意见并形成书面协议。然而,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事人在协议离婚后对财产分割问题反悔,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变更或撤销相关协议。
我们认为,当事人在民政部门离婚时达成的财产分割协议是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协商一致的结果。对于任何一方当事人来说,这是对自己财产权利的自由处分,协议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因此应接受相关法律后果的决定。
当事人基于这种具有民事合同性质的协议发生纠纷时,应适用民法通则及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和相关规定。只有在存在法律规定的欺诈、胁迫等特殊情形下,当事人请求变更或撤销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
然而,婚姻关系涉及身份关系,因此导致的纠纷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处理这类纠纷时,不能简单地适用其他法律规定而忽视身份关系。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解释中作出了一些具体规定。
例如,在明确列举的事项中,并未规定显失公平、重大误解等内容,这是基于对身份关系的考虑。然而,并不完全排斥适用这些未明确列出的事项,只是认为在适用时必须加以严格限制。
如果个案确实适用这些规定,法官可以根据《解释(二)》第九条的弹性条款行使裁量权,依法作出公正的裁判。
根据现行规定,对于当事人提起此类诉讼的诉权,只要是在离婚后一年内提出的,人民法院都应依法受理。然而,当事人是否具有实体上的胜诉权,要视当事人能否证明协议订立时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如果无法证明,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诉讼请求。
此外,如果当事人因对方违反约定而在履行协议过程中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也应依法受理。
离婚时房贷增值部分的分割法律规定。当双方对房产价值和归属无法达成协议时,法院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包括竞价、评估机构按市场价评估、拍卖等方式。对于尚未完全取得所有权的房产,法院根据当事人申请判决其使用,而非归属。协议离婚中的财产分割问题,应适用司法
离婚协议书的相关内容。离婚协议书在民政局登记备案后具有长期有效性,只要双方未变更协议,就一直有效。协议书的生效需以书面形式存在,经夫妻双方当事人签字,并经过法庭或婚姻登记管理部门认可。离婚协议书涉及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问题,必须明确记载双方真实意愿及
怀孕期间离婚的法律规定,男方在女方怀孕和分娩后一年内不得提出离婚,但女方提出或法院认为有必要受理男方请求的除外。离婚协议的效力与签署情况有关,特殊身份关系和离婚协议的生效问题需注意。在离婚过程中,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处理相关纠纷,包括变更或撤销财产分割
离婚协议的公证程序及要求。离婚协议在民政部门办理完离婚登记手续后才能生效,公证并非必要,但为保障效力可选择公证。办理公证需准备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等相关材料,并遵循一定程序,包括审查身份、询问双方意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