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护是一项民事法律制度,用于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监护分为法定监护和指定监护两种方式。
法定监护是由法律直接规定而设立的监护人。根据民法通则第16、17条的规定,未成年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法定监护人有具体规定。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他们的父母是其法定监护人。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是基于父母子女关系而产生的,父母双方对子女的监护权是平等的,除非因死亡、父母子女关系依法终止或监护权被依法剥夺,任何人都不能剥夺或限制监护权。如果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均已丧失监护能力,民法通则规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并经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人担任监护人。如果没有上述监护人,则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来说,监护人的设定规定了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亲属、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并经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者精神病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人担任监护人。如果没有上述监护人,则由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者精神病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指定监护是当法定监护人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时,由法定机关依法指定的监护人。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当法定监护人对监护有争议时,对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指定,对精神病人由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者精神病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指定。如果有关当事人对指定不服而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作出裁决。
监护人的主要职责是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监护人的具体职责包括:
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的权利受到法律保护。
监护人的变更必须依法定程序进行,不得由监护人任意变更。如果擅自变更监护人,原被指定的监护人和变更后的监护人都要承担监护责任。
如果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给被监护人造成财产损失,应当赔偿损失。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相关人员或者单位的申请,撤销监护人的资格。
当有数个具有监护权的人对于谁担任监护人发生纠纷时,权利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解决该争议。
中国婚姻法中送养人与继承权的关系。依据法律规定,养子女在收养关系成立后对亲生父母的财产没有继承权,而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对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送养人需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并面临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但某些情况下如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
离婚前承诺的抚养权有效性问题(《婚姻法》于2020年12月31日失效)
离婚后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处理,以及抚养权归属问题的规定。讨论了不同年龄段子女的抚养权处理方式,包括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两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和已满十周岁的子女。文章还提到了父母双方达成协议的处理方式和最新资讯《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即使离婚后,父母与子女的
父母离婚后母亲去世,父亲是否成为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监护人这一问题。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父母离婚后,如果母亲抚养未成年子女并去世,父亲将自动成为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监护人。如存在争议,可由相关单位或居民委员会指定监护人,当事人不服可向法院提起诉讼。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监护有是其父母,所以夫妻离婚的,亲生母亲对未成年子女是具有法定监护权的。法国民法规定,被判处刑罚的人排除其任监护职务,已任职责当然解除。日本民法规定,行踪不明不得担任监护人。一般认为,法人不得担任监护人,但依《民法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