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婚案件中,夫妻双方通过诉讼离婚的主要原因是双方在财产分割上达不成一致意见,尤其是对房屋的分割存在争议。房价持续攀升,房屋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因此,在离婚时,房屋如何分割就成为焦点问题。当事人在分割夫妻共同房产时对下列问题应该有充分的了解,以便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由一方婚前承租、婚后用共同财产购买的房屋,房屋产权证书登记在一方名下的,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在现实生活中主要集中在房改房等带有福利政策性质的房屋上,这些房屋的取得往往是由一方婚前承租或与职务、级别、工作年限等挂钩,所花的费用要远远低于房屋的市场价值。而且当初分得房屋时又有许多具体情况,使得处理此类房屋争议相当棘手,而产权证往往由单位直接办在本单位职工名下,这在我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以前争议较大,现在有了明确的“说法”。按《婚姻法》的基本原理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的规定,这一类的房屋还是属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且用夫妻共同财产购买,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房屋承租权交换是指在房屋租赁期限内依法承租房屋的承租人将其承租的房屋与他人承租的房屋交换使用,再由房屋交换当事人分别与通过交换获得承租权的房屋出租人签订租赁主体变更合同,形成新的租赁关系的法律行为。一般房屋租赁权的交换,承租人征得出租人的书面同意后即可。目前,非成套独用的和成套独用的公有居住房屋均可以进行交换。与公有居住房屋承租权转让相似,承租人交换公有居住房屋承租权的,必须事先征得同住成年人的书面同意,还应征询公有住房出租人或出租人委托的物业管理企业的意见。除非该公有住房承租权属于按《办法》规定不得交换的情况,公有住房的出租人应准予交换。
离婚案件中房产归属问题的法律解析,涉及婚前或婚后取得房产证、按揭购房以及父母出资购房等三种情况的纠纷问题。根据不同的情况,法律对房产归属有不同的规定,如婚前个人财产、夫妻共同财产等。对于存在争议的情况,根据法律解释和婚姻法规定进行处理。
夫妻离异后房产的分割方式。婚前房产的分割依据《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的规定,涉及婚前个人财产购房、父母资助购房等情形,离婚时房产归属和补偿方式有法可依。婚后房产的分割则依据婚后双方父母资助购房、按揭购房等情形进行分割,同时需要注意保留个人财产的证据。
公共租赁房申请的处理程序。包括申请受理、审查、公示和核实、市级审核、市级公示和核实、轮候和租赁协议签订等环节。在申请过程中,要求申请人提交完整的申请和申报材料,经过严格的审查和核实后,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可以按照轮候规则列入轮候册进行轮候,并签订租赁协议
离婚时商品房的财产分割规则。对于婚前全款购房,如果房产证登记在购房人名下,则属于婚前财产,离婚后另一方无权要求分割。对于婚前双方共同出资购房但房产证只有一方名字的情况,如果无法证明另一方出资或赠与,则无法分割房屋。此外,按揭购房和双方父母共同出资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