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及最高院司法解释的规定,执行终结有以下几种情形:
如果申请执行人自愿撤销申请,那么执行程序将终结。然而,如果后来发现有条件可以继续执行,申请人可以重新申请执行,而不是要求恢复原来的执行程序。
如果执行所依据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执行程序将终结。但如果后来发现有条件可以继续执行,申请人可以重新申请执行。
如果被执行人死亡且没有可供执行的遗产,同时也没有义务承担人的,执行程序将终结。
如果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案件的权利人死亡,执行程序将终结。
如果被执行人因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同时没有收入来源且丧失劳动能力,执行程序将终结。
如果在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被人民法院裁定宣告破产,执行程序将终结。
除以上情形外,人民法院还可以根据具体案件认为应当终结执行。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58条的规定,中止和终结执行的裁定在送达当事人后立即生效,因此当事人无法上诉。同时,在执行过程中如果有协助执行人的存在,终结的裁定也应当对其进行送达。
执行终结的效力表现在两个方面:
执行终结的裁定一经生效,执行程序宣告结束,不会再恢复。
执行终结后,法院不再以司法强制力迫使被执行人履行义务,也不会通过执行程序保证权利人实现法律文书所确定的权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否认或推翻了法律文书对权利人所应享有的权利的确认,只是法律不再对其实施保障。
工资强制执行的处理方法,包括向上级法院申请执行、强制执行的措施等。在执行过程中,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查询、冻结、划拨存款,扣留、提取收入,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财产等。通过这些措施,确保被执行人履行法律义务。
执行回转的概念、条件和应用场景。执行回转是在案件执行中或执行完毕后,因执行依据被撤销或变更而重新采取执行措施的制度。其条件包括原执行依据正在执行或已执行完毕、执行依据被依法撤销或变更、新的执行依据是其必备条件,并且只适用于原申请执行人取得财产的情况。
被执行人的义务与权利。被执行人需全面履行法律文书的义务,包括报告财产情况、接受询问、强制执行或委托执行、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等。同时,被执行人也享有申请执行人员回避和委托代理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等权利。被执行人可以提出书面异议或提起诉讼。
强制执行的定义、流程以及相关规定。强制执行是法院根据生效法律文书,运用国家强制力迫使义务人履行义务,保障权利人权利实现。在执行过程中,如果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等特定情形,可以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裁定书中应载明执行标的总额、已执行的债权数额和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