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立案标准之一是行为人侵犯了人民法院的正常活动。这指的是行为人的行为直接妨碍了人民法院的正常运作。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立案标准之二是行为人在客观方面表现出有能力执行但故意拒不执行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和裁定,并且情节严重。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立案标准之三是行为人是有义务执行判决、裁定的当事人。这意味着行为人在案件中具有特定的法律地位和责任。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立案标准之四是行为人在主观方面表现出故意。也就是说,行为人明知是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或裁定,却故意拒不执行。
根据《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规定,对于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情节严重的行为,将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的刑罚。而对于情节特别严重的行为,将被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于单位犯此罪的,将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予以处罚。
失信被执行人在履行义务后是否可以撤销被列名的问题。根据相关规定,被执行人履行义务后,人民法院应在一定情形下删除失信信息,包括已履行义务、执行完毕等情形。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法院强制执行的期限和方法,以及申请执行的期间和相关法律规定。
公司被执行期间是否可以更换法人代表的问题。我国法律并未禁止在公司被执行期间进行法人代表的变更,但会受到一定限制。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可以传唤或拘传被执行人或其法定代表人等接受调查询问。执行程序的发生需具备特定条件,如具备作为执行根据的法律文书且已发
人民法院错误执行判决后,被执行人是否可以获得民事司法赔偿的问题。依据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被执行人因法院错误执行造成利益损失时,可申请司法赔偿。赔偿的情形包括执行未生效法律文书、超出生效范围执行、拖延执行导致财产流失等。
合伙人的监督权利,包括非执行事务的合伙人对执行事务合伙人的监督,合伙人查阅企业账册的权利以及参与企业重大事务决定的权利。这些权利都是为了确保合伙人能够客观有效地了解并监督企业经营状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