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行贿罪具有以下构成特征:
行贿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公务行为的廉洁性。
行贿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行贿行为可以分为两种情形:
一是行为人主动给予受贿人以财物。在这种情况下,行贿罪的成立与行为人意图谋取的正当利益是否实现无关。
二是行为人因国家工作人员索要而被动给予其财物。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行为人获得不正当利益的情况下,才能构成行贿罪。如果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就不构成行贿罪。
此外,根据刑法第389条第2款之规定,如果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并且数额较大,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也应以行贿罪论处。这种特殊行贿行为,在理论上也称为经济行贿罪。
行贿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成为行贿罪的主体。
行贿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并且具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犯罪目的。根据1999年3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制发的通知,"谋取不正当利益"是指谋取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和国务院各部门规章规定的利益,以及要求国家工作人员或者有关单位提供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和国务院各部门规章规定的帮助或方便条件。
除了行贿罪,还存在其他与行贿相关的罪名,包括:
不同数额的贪污或受贿行为的量刑标准。根据贪污或受贿数额的大小,文章详细阐述了不同数额下的刑罚规定,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罚金和没收财产等处罚方式。同时,文章还列出了认定“其他较重情节”、“其他严重情节”和“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具体情形,以便对贪污或受贿
公务员受贿行为的法律后果。公务员受贿能否保住工作取决于是否受到刑事处罚,若受到刑罚则会被开除。根据《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违反廉政纪律的公务员将被给予不同程度的处分,情节严重者将被开除。
举报受贿时是否需要提供证据的问题。举报人需提供相关证据,如书面文件、录音、视频、照片等,以确保举报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若无法提供证据,受案机关可能不立案。同时,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部门在受理案件时也会审查案卷材料的内容,确保案件符合法律要求。
单位行贿行为的定义和特点,包括其法律处罚、刑罚适用问题、立案标准以及认定问题。单位行贿指单位以集体名义实施行贿行为,获得的不正当利益归单位所有。对单位行贿的处罚包括判处罚金和对直接责任人员判处个人行贿罪的刑罚。在认定单位行贿罪时,需要注意区分被动行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