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仲裁是指行政主体对发生在平等主体之间的涉及行政管理事项的争议进行调查并作出裁决的行为。行政仲裁主要包括损害赔偿纠纷的裁决、权属纠纷的裁决和侵权纠纷的裁决。
损害赔偿纠纷的裁决是指行政主体根据涉及行政管理事项的损害赔偿争议,对违反治安管理造成损失或伤害的行为作出的行政裁决。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38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可以裁决违反治安管理的人负担医疗费用,并要求其在裁决书接到后的5日内交付费用。如果费用较大,可以分期交纳。如果拒不交纳,裁决机关可以通知其所在单位从其工资中扣除或者扣押财物折抵。
权属纠纷的裁决是指行政主体对平等主体之间因特定财产的所有权、使用权归属发生争议而作出的行政裁决。根据《森林法》第14条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处理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以及全民所有制单位与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
侵权纠纷的裁决是指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另一方当事人侵害,当事人依法向行政机关申请处理,行政机关根据争议作出的裁决。行政机关会调查并裁决争议,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根据第21条的规定,当事人申请仲裁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根据第22条和第23条的规定,当事人申请仲裁时,需要向仲裁委员会递交仲裁协议、仲裁申请书及其副本。仲裁申请书应当包括当事人的个人或组织信息,仲裁请求、事实和理由,以及相关证据和证人信息。
仲裁委员会在收到仲裁申请书后,会在5日内进行审查。如果认为符合受理条件,会受理并通知当事人;如果不符合受理条件,会书面通知当事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
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后,会根据仲裁规则的规定将仲裁规则和仲裁员名册送达申请人,并将仲裁申请书副本、仲裁规则和仲裁员名册送达被申请人。被申请人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后,需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仲裁委员会收到答辩书后,会在规定的期限内将答辩书副本送达申请人。如果被申请人未提交答辩书,不会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根据第26条的规定,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后,如果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但未声明有仲裁协议,另一方在首次开庭前提交仲裁协议,人民法院应当驳回起诉,除非仲裁协议无效。如果另一方在首次开庭前未对人民法院受理该案提出异议,将被视为放弃仲裁协议,人民法院会继续审理。
根据第27条的规定,申请人可以放弃或变更仲裁请求,被申请人可以承认或反驳仲裁请求,并有权提出反请求。
如果一方当事人的行为或其他原因可能导致裁决无法执行或难以执行,可以申请财产保全。仲裁委员会会根据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将申请提交人民法院。如果申请有错误,申请人需要赔偿被申请人因财产保全所遭受的损失。
当事人和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律师和其他代理人进行仲裁活动。委托律师和其他代理人需要向仲裁委员会提交授权委托书。
口头辞退录音作为证据的问题。原先,未经对方同意私自录音取得的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但根据最新的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录音证据只有采用侵犯他人隐私或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才会被排除使用。合法的录音证据需要符合一定条件,并有其他证据佐证。此外,《劳动
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的原始证据与派生证据(传来证据)的区分。原始证据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比派生证据更可靠。法律依据方面,我国三部诉讼法均规定了证据的分类,包括物证、书证等,这些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根据。
民事审判中证据真实性的举证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并承担证据真实性的举证责任。人民法院会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以确保审判的公正性和真实性。当事人应及时提供证据,如无法按时提供
党员的纪律处分种类以及证据的种类和确认标准。党员纪律处分分为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和开除党籍五种。证据种类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和勘验笔录等,法院将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确认,并依法做出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