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民事行为是指已经成立的民事行为,严重欠缺民事行为的生效要件,因而自始、当然、永久地不按照行为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表示发生预期效力的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指自该行为开始起就不被法律认可。
指无需任何人主张,也不待法院或仲裁机构宣告,即无效。
指民事行为虽然具备了全部成立要件已经成立,但因为欠缺生效要件而实际上完全不发生当事人所欲发生的法律效力。
指该行为不仅成立时不发生法律效力,以后也绝对没有再发生法律效力的可能。
如17岁的少年设立的遗嘱无效、精神病人抛弃所有权的行为无效等。因行为人无意思能力,其意思表示不发生法律效力,因此无效。
意思的形成自由和意思表示自由是意思表示真实的前提。若在意思形成和表示过程中欠缺自由甚至完全不自由,按合同法的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的手段订立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则应属无效,不能依照该意思表示的内容发生效力。
该行为须具备下列条件:外部表示与内心意思不一致、表意人与相对人恶意通谋、具有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的目的。
即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行为。比如,签订虚假的租赁合同,将租金摊入成本以逃避税收。
所谓违法行为,不仅指违反民法规范,也包括违反其他部门法的规范,同时包括违反国家政策等。
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如果民事行为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其他部分仍然有效。被确认为无效的民事行为,当事人应当返还受损失一方所取得的财产。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情况下,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双方恶意串通,实施民事行为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应当追缴双方取得的财产,包括双方当事人已经取得和约定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者返还第三人。
以上是关于无效民事行为的定义、特征以及法律后果的相关法律知识。被确认为无效的民事行为虽然不发生法律效力,但仍需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对于被确定无效的民事行为,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如果您遇到此类纠纷而不知如何解决,可以咨询专业律师,他们会给予您专业的建议。
干部身份的确认问题。干部身份在中国仍然存在并涉及到职称认定、工龄审核等方面。干部身份的确认涉及不同情况,包括统招的中专生、大专生和本科生,以及非统招类的毕业生等。要明确身份需要办理相应的手续,例如通过人事组织部门办理干部吸收和录用手续等。此外,买断工
解决纠纷的四种途径:协商解决、调解解决、仲裁解决和诉讼解决。其中,协商和调解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执行力,而仲裁和诉讼则具有。当事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方式。同时,提到了相关法律条款作为参考。
书记员在我国司法体系中的行政地位和法律定位。书记员是人民法院的行政工作人员,负责法庭审理记录等审判辅助事务,其职责受到相关法律的明确规定。担任书记员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包括国籍、拥护宪法、年龄、健康状况、文化程度等。同时,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曾被开除
法庭录音的合法性问题,指出在我国一般情况下法庭不公开录音,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等案件不公开审理时录音不合法。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如哄闹、冲击法庭、侮辱司法工作人员等,并强调了对这些行为的处罚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