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欺诈的故意。
构成欺诈必需要有欺诈的故意。所谓故意,是指经营者主观上明确意识到其行为可能会对消费者造成不利的后果,并且追求此种后果的发生。将故意作为欺诈构成的首要条件,与消法的立法目的是一致的。消法的目的是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利,同时消法也鼓励经营者诚实合法的经营。如果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尽管存在质量或者数量及其他方面的瑕疵,但是,此种瑕疵的发生或者存在的确能够被证明是由于经营者的过失造成的,那么,就不应当认定经营者存在欺诈,因此也不应当适用消法第49条。
将故意作为消法上欺诈的构成要件,在诉讼中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对故意的证明,即故意的举证责任应当由消费者还是由经营者来承担。举证责任的配置往往会决定诉讼的胜负。那么,证明经营者存在主观上欺诈故意的举证责任,应当由谁来承担呢?
笔者认为,在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着举证能力的不对称,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往往无法证明经营者存在着欺诈故意,经营者宣传材料所记载的内容与消费者购买到的商品不一致只能够证明某种行为的存在,而这种不一致并不必然表明经营者是故意为之。事实上在许多情况下消费者可能无法证明经营者的故意是否存在。将证明欺诈故意存在的责任置于消费者一方,在许多情况下实际上可能会导致消费者必然的败诉。因此,需要由经营者来证明自己不存在主观上的欺诈故意。同时,由于故意是一种主观状态,因此,故意存在与否只能够通过间接证据证明。如果经营者能够证明自己不存在欺诈的故意,其行为则不应当构成欺诈。
第二,欺诈的行为。
构成欺诈需要有经营者的欺诈行为。构成欺诈的行为可以表现为作为与不作为,需要视经营者所承担的义务而定。比如,消法第十九条规定,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作引人误导的虚假宣传。如果经营者在消费者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保持沉默,没有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行为则表现为不作为;如果经营者向消费者主动作了足以引人误导的虚假宣传,比如,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了严重失实地美化其商品或者服务的宣传资料或者说明,行为则表现为作为。欺诈行为实际上就是经营者未适当履行其所应承担的合同义务或者法定义务。在诉讼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由哪方来举证证明经营者未适当履行其义务的事实的存在。信息不对称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存在。因此,应当坚持谁主张,谁举证的诉讼法基本原则。
第三、消费者受有损失。[page]
第四、消费者的损失与经营者的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损失与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意味着损失是由该行为造成的。
在消法上,要认定为经营者的行为构成欺诈,必须同时具备该四个要件,缺一不可。
集资诈骗的法律解释。文章介绍了集资诈骗的定义、特点和构成要件,包括非法集资行为、欺诈行为以及给受害者带来的财产损失等要素。文章还详细阐述了集资诈骗的危害,包括破坏金融秩序、损害公众利益等。同时,文章介绍了我国现行法律对集资诈骗的制裁措施,包括刑事处罚
一万元是否构成合同欺诈罪的问题。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合同欺诈罪的构成要件是骗取他人财物且数额达到二万元以上。因此,一万元金额不构成合同欺诈罪,属于治安案件范畴,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处罚。
合同法规定的违约责任,包括质量不符合约定的违约责任和合同内容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补充协议。同时,文章还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如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以及经营者应保证商品或服务的质量。此外,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的法律规定也被提及。
一方请求变更或撤销合同的几种情况。其中包括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合同订立显失公平、以及因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对于这几种情况,受影响的合同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合同。摘要中详细解释了这些概念的定义和构成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