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人员在对单一证据进行审核认定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当事人为达成调解协议或和解目的而认可案件事实的,该认可不得在后续诉讼中作为对其不利的证据。而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获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以下证据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以下证据一般具有较强的证明力:
人民法院委托鉴定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如果当事人没有足以反驳的相反证据和理由,可以认定其具有证明力。
当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另一方当事人认可或提出的相反证据不足以反驳时,人民法院可以确认其证明力。当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另一方当事人有异议并提出反驳证据,如果对方当事人认可反驳证据,可以确认反驳证据的证明力。
当双方当事人对同一事实举出相反的证据,但都没有足够的依据否定对方证据时,人民法院应结合案件情况判断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是否明显大于另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并对证明力较大的证据予以确认。若因无法判断证据的证明力导致争议事实难以认定,人民法院应根据举证责任分配的规则作出裁判。
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在起诉状、答辩状、陈述及其委托代理人的代理词中承认对己方不利的事实和认可的证据,人民法院应予以确认,但当事人反悔并提供足以推翻的相反证据的除外。
如果有证据证明一方当事人持有证据却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且对方当事人主张该证据内容不利于证据持有人,可以推定该主张成立。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只有本人陈述而不能提供其他相关证据的,其主张不予支持,但对方当事人认可的除外。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以下原则来认定多个证据对同一事实的证明力:
人民法院在认定证人证言时,可以综合分析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因素进行判断。人民法院应在裁判文书中阐明是否采纳证据的理由,对当事人无争议的证据,可以不在裁判文书中表述。
综上所述,民事诉讼中,证据的证明力是根据其可靠性来确定的。原始证据和直接证据通常比传来证据和间接证据更具有证明力。与案件相关的证据比与案件无关的证据更为重要。以上是对民事诉讼证据证明力确定方法的解答。
公开庭审的视频直播合法性以及法律依据。根据相关法律文件,公开庭审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助推司法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并接受监督。其法律依据包括《民事诉讼法》、《宪法》等。公开审判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增强司法公正和提高办案质量。
民事诉讼一审未开庭直接二审是否合法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直接进行二审是违反程序的。民事诉讼二审流程包括立案、开庭、当事人的履行义务和申请再审等环节。二审法院对上诉或抗诉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当事人陈述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矛盾认定标准。一方面,需慎重采用当事人的陈述,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需与其他证据相互补充。另一方面,不应夸大或弱化当事人的陈述效力,法官不应仅凭当事人陈述的前后矛盾等情况直接判断案件事实真伪。同时,法官在庭审中的
我国民事诉讼中一、二审案件的合议庭审理要求。对于一审案件,如案件事实清楚、简单、标的额不大,可采用简易程序审理。二审案件必须组成合议庭审理,但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不开庭审理,如上诉请求不成立、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但适用法律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