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执行异议中,如果没有合理理由或不符合条件,应当予以驳回并继续执行。即使案外人提出了执行异议,但如果未能提供必要的理由和证据,并且执行人员在必要的调查后也未能收集到能够证明执行异议成立的证据,那么就应认定执行异议理由不成立,予以驳回。驳回的形式一般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执行异议以口头形式提出,执行人员可以用口头形式进行驳回;如果以书面形式提出执行异议,人民法院应当发出书面通知进行驳回。
在执行异议确有理由且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执行人员应当报请院长批准后中止执行。但是,中止执行仅限于案外人提出异议部分的财产范围,对被申请执行人的其他财产则不应中止执行。中止执行程序可以由合议庭审查或者由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如果认为人民法院制作的法律文书确有错误,可以依据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再审;如果执行根据是其他机关制作的法律文书,可以通知有关制作单位进行审查处理。
如果发现判决或裁定确有错误需要进行再审,人民法院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案外人有权申请参加诉讼。如果经审理后认为案外人提出的执行异议理由不能成立,人民法院应当重新恢复执行,并用书面通知驳回案外人的异议;反之,则需要变更裁判。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中关于中止执行的期限问题。中止执行的情形包括申请人延期执行、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异议等。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中止执行的期限,中止执行的情形消失后,执行将恢复进行。
案外人执行异议的相关规定。包括案外人执行异议的程序、最高人民法院对此的解释、案外人提出执行异议应具备的条件等。当案外人对执行标的主张权利时,需向执行法院提出异议并提供必要的证据。如果异议成立,法院将裁定中止执行;否则,将裁定驳回异议。
委托执行程序及相关要求。受托法院的职责包括按照委托函执行,无权审查法律文书实体内容,遇到变更需征得申请执行人同意并告知委托法院。案外人对执行标的异议时,受托法院需函告委托法院处理。执行完毕后,受托法院应及时反馈结果。若受托法院不执行或执行不力,委托法
执行异议的相关法律规定。执行异议是指在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异议的行为。人民法院应按规定时间对执行异议进行审查,异议人可提出复议或对裁定不服提起诉讼。提出执行异议需符合一定条件,如主体必须是案外人,主张自己的权利,且必须在执行程序结束前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