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告的不特定性:公益诉讼的原告一般指无利害关系的人,但也可以包括有利害关系的人。如果原告为多人,裁判法官可以选择适宜的人作为原告。
2. 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原告提起公益诉讼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而不是个人私利。
3. 涉及广泛的案件范围:公益诉讼可以涉及民事侵权行为、行政违法和刑事犯罪活动等不同类型的案件。
4. 补充与协助国家机关执法能力:公益诉讼的地位在于对国家机关执法能力不足的补充与协助,而不是取代国家机关进行执法活动。
5. 胜诉后可能获得物质奖励:在公益诉讼胜诉后,原告往往会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
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是根据适用的诉讼法性质或被诉对象的不同进行划分的。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检察机关的监督对象不同。民事公益诉讼的监督对象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而行政公益诉讼的监督对象则是行政机关以及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
1. 案件来源:行政公益诉讼的案件来源主要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控告检举、国家权力机关或上级人民检察院的交办转办,以及本级人民检察院依职权发现。
2. 立案范围:为了维护稳定的诉讼秩序,应将行政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限定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领域。只有当行政违法行为对国家和社会利益造成侵害,且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由于没有直接利害关系而无法提起诉讼时,才可启动行政公益诉讼的相关程序。
以上是关于行政公益诉讼的立案条件及法律特征的介绍。然而,以上内容只是对公益诉讼制度的简要概述,如果您还有其他法律问题需要了解,欢迎登录手心律师网免费在线咨询。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处罚问题。文中提到了立案侦查的标准和刑事处罚的法律规定,包括个人和单位非法吸收存款的不同数额标准和情节。此外,对于大量收取会员费的行为,如果涉及非法集资,则构成非法集资行为。在处理这类案件时,会考虑案发前后归还部分资金和是否用于正常
我国刑事诉讼中检察院申诉程序的要求。对于不起诉决定的申诉,被害人或被不起诉人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出。检察院将进行复查并作出决定,被害人可据此决定是否向人民法院起诉。此程序确保了申诉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中国未成年人犯罪自首后的处理情况。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会根据具体案件情况而定,同时也存在附条件不起诉的规定。对于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未成年人犯罪,如果表现出悔罪,检察院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在考验期内,未成年人需遵守法律法规并接受
行政公益诉讼是指“公民为维护公益,就与自己权利及法律上利益无直接利害关系的事项,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作为或不作为所提起的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