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诉讼包括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根据适用的诉讼法和被诉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根据提起诉讼的主体,公益诉讼可以分为检察机关提起的公益诉讼和其他社会团体、个人提起的公益诉讼。前者称为民事公诉或行政公诉,后者称为一般公益诉讼。
公益诉讼制度自古罗马时代起就存在,并在近现代西方国家得到完善发展。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公益诉讼制度在法律制度整体构建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弥补了法律制度上的缺陷,对提高国民素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其带来的法律效益远远超过其不足之处,因此在中国建立公益诉讼制度是可行的。
无论在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关于民事公益诉讼原告的具体制度规定上存在差异。然而,无论怎样,民事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并未采取一元化的方式,即只能由直接利害关系人提起诉讼。相反,原告资格是多元化的,除了直接利害关系人外,非直接利益关系人也可以充当原告。例如,检察机关作为原告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是一种通用形式。在很多国家,一般民众或社会组织、团体也具有原告资格代表他人提起诉讼。此外,一些国家对基于公共利益而提起的私人或民众诉讼还有一定的奖励。这些共同点表明,在民事公益诉讼领域,多元化的原告制度已成为近现代民事公益诉讼的基本趋势。这为中国关于民事公益诉讼原告制度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现代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公益诉讼制度已经相当完善和成熟。然而,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目前尚未建立这种制度。随着司法制度的完善,公益诉讼制度势必会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相对于私益诉讼,公益诉讼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一般情况下,公益诉讼的原告是无利害关系的人,但古罗马法也包括有利害关系的人。如果原告是多人,裁判法官可以选择适宜的人作为原告。
公益诉讼的出发点在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而不是个人私利。
公益诉讼可以涉及民事侵权行为、行政违法和刑事犯罪活动等各种案件。
公益诉讼的地位在于对国家机关执法能力不足的补充与协助,而不是取代国家机关进行执法活动。
在公益诉讼中,原告在胜诉后往往会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
公益诉讼制度在美国得到了相对健全的发展,特别是在《反欺骗政府法》和反垄断法规中都有相关的权利规定和程序设计。这为研究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参考。
生态环境诉讼中针对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处理方式。当两者涉及同一损害行为时,法院将受理并由同一审判组织审理。在处理过程中,如果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先于民事公益诉讼完成,未涵盖的诉讼请求会在之后作出裁判。企业偷排污水的行为将承担民事、
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下消费者协会的角色变化及支持措施。消费者协会被赋予更多职责以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包括举证责任倒置等改变有助于消费者维权。政府应支持消费者协会履行职责并提供必要经费。同时,公益诉讼主体扩大也受到关注,以更好地维护消费者利益。最后提醒消
公益诉讼的分类。根据诉讼性质,公益诉讼分为民事和行政两类;根据提起主体,分为公诉和私诉;根据当事人确定方式,有法定、协议和任意公益诉讼;根据保护利益的不同,包括环境、劳动、消费者权益等;根据提起目的,分为实体权益保护和法律道德秩序保护两类。
消费公益诉讼的界定和法律处理。消费公益诉讼源于罗马法中的公法与私法的划分,包括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提起的狭义公益诉讼和公民等提起的私益诉讼。处理时需区分两种诉讼方式,遵循双轮驱动原则,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和处分权。《解释》规定了公益诉讼和私益诉讼的交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