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是指保证人与债权人约定当债权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根据《担保法》的规定,保证方式可分为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两种。一般保证是指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连带责任保证是指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对债务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最大的区别在于保证人是否享有先诉抗辩权。一般保证的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即在债务履行期满后,债务人未能履行债务时,保证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直到债权人通过审判或仲裁并强制执行债务人财产仍无法履行债务。而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人则不享有先诉抗辩权,即债务人在规定的履行期限届满后未履行债务,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保证人在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
保证人在不同的保证方式中所处的地位和受到的利益保护程度有所不同。一般保证中,保证人的地位较优越,实际承担的是补充责任,即第二位的责任。而连带责任保证中的保证人则不享有此种"顺序"利益。只要债务人不履行债务,保证人就必须满足债权人的请求承担保证责任。
因此,在保证合同中,最好明确约定保证方式。如果当事人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按照连带责任保证承担保证责任。同样,如果当事人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保证担保的范围,保证人应对全部债务承担责任。
目前,我国在保证担保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保证担保中,一些企业未仔细审查保证人的主体资格,导致一些不具备担保条件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担保,使保证合同无效。
在实际担保中,一些企业只在主合同上签字或盖章,没有另行签订保证合同,导致保证方式不明确,保证范围和保证期限不明确等问题。这可能导致保证人丧失先诉抗辩权,保证范围扩大以及保证期限延长等不利后果,增加了保证人的风险。
许多企业在债权得到担保后,忽视对保证人的动态进行调查,以为一切都安全无忧。然而,一些担保企业可能会通过合并、分立等变更企业组织形式,或者隐匿、转移抵押物,甚至申请破产,导致债权无法实现。
一些企业在为第三方提供保证担保时,未对第三方的偿债能力进行充分分析,仅凭个人之间的信任关系盲目提供担保,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为了防范保证担保的风险,企业应注意以下问题:
根据《担保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担保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具有代为清偿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个人。不符合上述条件的不能成为担保人。特别是国家机关、学校、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不得成为担保人。企业法人分支机构、职能部门等也不得成为担保人,除非有法人书面授权。需要强调的是,有资格对外签订担保合同的主体仅限于经批准有权经营对外担保业务的金融机构和具有代为清偿能力的非金融企业法人。
保证合同生效的要件以及债权债务责任承担关系。针对保证合同是否需要债务人同意才能生效,存在不同意见。笔者认为,保证合同的生效不以债务人的同意为生效要件,但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可以向债务人追偿。尽管保证人未经债务人同意的担保不能依据保证合同求偿,但可以以
卸货员受伤后乙公司是否需要承担责任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卸货员从事的卸货工作是本职工作内容,与乙公司未形成临时雇佣关系,因此乙公司不需要承担责任。如果装卸工受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责任归属,如果是因工作原因、在工作时间受伤,用人单位应该承担工伤保险
连带担保人在承担保证责任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当债务人无法偿还债务时,保证人需要承担还款责任。连带担保人承担责任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的连带责任保证条款。此外,讨债时需要的证据包括欠条、人证以及对方财产证据等。在司法实践中,债权人需要搜集
民法典中关于保证责任的期限变更问题。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一致变更保证期限,如果没有约定,则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同时,保证范围包括主债权、利息、损害赔偿金等。如需法律帮助,可咨询专业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