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经常出现犯罪行为人主动投案后,在一开始的诉讼阶段能够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但在随后的诉讼阶段,例如审查起诉阶段、一审阶段、二审阶段等,由于害怕严厉的刑罚或受到他人不当教唆等原因,行为人的思想发生变化,导致推翻之前的供述。对于这种情况,如果有其他充分证据能够证明行为人实施了指控的犯罪行为,就应当对其定罪处罚。然而,行为人先前的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行为是否可以认定为自首,存在不同的观点。
原则上,只要行为人在任何诉讼阶段推翻原供、拒不承认自己的罪行,就不应该认定为自首;只有行为人在整个诉讼阶段始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才能被认定为自首。因为行为人只要有一次翻供行为,就表明他没有真正悔罪,他的主观恶性并没有真正消除或减弱,对于从轻处罚的法律基础已经消失。
此外,司法机关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搜集其他证据来证明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成立,因此自首的客观效果也不存在。考虑到行为人先前的供述行为没有持续性,其积极效果已经被后续的翻供行为所抵消,因此自然就没有适用自首的余地。当然,如果行为人在翻供后,经过司法机关的侦查,没有找到其他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行为人实施了犯罪行为,并且行为人重新如实供述(包括在二审中),则仍然可以认定为自首。
轻微追尾逃逸后自首的法律处罚。首先,文章阐述了自首的认定标准和从宽处罚的原则。其次,介绍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处罚,包括可能面临的刑事责任和保险赔偿问题。再次,描述了肇事逃逸造成严重后果的法律处理。最后,针对轻微追尾逃逸后自首的情况,文章指出将根据
挪用公款罪的数额巨大标准,根据刑法第384条的规定,详细阐述了数额较大、情节严重以及数额巨大的具体标准,并列举了相应的立案情况和刑罚幅度,以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挪用公款罪的严重性。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拘传是属于刑事强制措施,拘传是不会构成自首的,自首是指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第七十五条 公安机关拘传犯罪嫌疑人应当出示拘传证,并责令其在拘传证上签名、捺指印。犯罪嫌疑人到案后,应当责令其在
恶意利用自首规避法律制裁等不足以从宽处罚的除外。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