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经常出现犯罪行为人主动投案后,在一开始的诉讼阶段能够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但在随后的诉讼阶段,例如审查起诉阶段、一审阶段、二审阶段等,由于害怕严厉的刑罚或受到他人不当教唆等原因,行为人的思想发生变化,导致推翻之前的供述。对于这种情况,如果有其他充分证据能够证明行为人实施了指控的犯罪行为,就应当对其定罪处罚。然而,行为人先前的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行为是否可以认定为自首,存在不同的观点。
原则上,只要行为人在任何诉讼阶段推翻原供、拒不承认自己的罪行,就不应该认定为自首;只有行为人在整个诉讼阶段始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才能被认定为自首。因为行为人只要有一次翻供行为,就表明他没有真正悔罪,他的主观恶性并没有真正消除或减弱,对于从轻处罚的法律基础已经消失。
此外,司法机关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搜集其他证据来证明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成立,因此自首的客观效果也不存在。考虑到行为人先前的供述行为没有持续性,其积极效果已经被后续的翻供行为所抵消,因此自然就没有适用自首的余地。当然,如果行为人在翻供后,经过司法机关的侦查,没有找到其他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行为人实施了犯罪行为,并且行为人重新如实供述(包括在二审中),则仍然可以认定为自首。
自首认定中的自首认定要素和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认定,以及提起自诉的条件。自首认定可从投案的时间、自动性、投案对象和投出对象来把握;如实供述则关注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认识及未供述真实身份的情况。提起自诉需满足适格自诉人、明确的被告人和具体的诉讼请求,以及属于
受贿三万元是否能免除刑事处罚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受贿数额在三万元以上需依法判刑并处罚款,但存在自首情节和如实供述罪行的情况下,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因此,是否能免除刑事处罚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最高人民法院对于自首和立功的具体法律解释。首先定义了自首的条件,包括自动投案和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其中,自动投案涵盖多种情况,如犯罪嫌疑人主动向司法机关投案或被规劝投案等。同时,文章还规定了如何认定为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条件,包括犯数罪和共同犯罪的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投案自首的时间限制和相关规定。自动投案必须在犯罪嫌疑人尚未归案前进行,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甚至犯罪较轻者可免除处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