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公司起诉乙公司买卖水泥案,涉及欠款纠纷。双方在庭审中就归还款项的时间存在争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条第2款和第74条的规定,法庭需要确定如何处理该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根据第74条的规定,甲公司在起诉状中承认了乙公司在2000年12月1日归还了5000元,因此甲公司需要提供相反证据来推翻这一承认。然而,在庭审中甲公司未能提供相反证据,因此应认定乙公司已归还了10000元。
另一种观点认为,根据第5条第2款的规定,对于合同是否履行的争议,应由负有履行义务的一方承担举证责任。在本案中,乙公司是还款义务人,因此应对还款情况进行举证。此外,考虑到甲公司业务员收款后可能存在落账时间不一致的情况,甲公司在起诉状中所述还款时间可能是指落账时间。由于乙公司无法提供2000年12月1日的收条,可以认定乙公司只归还了5000元。
综合以上两种观点,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更为正确。
甲公司起诉乙公司支付楼房装饰款案,双方在合同中没有约定余款的支付方式。法庭在审理期间委托鉴定部门对装饰工程款进行了鉴定,结果为85万元。甲公司要求增加起诉装饰款25万元,合议庭对此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观点认为,根据规定第34条第3款的规定,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的,应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甲公司要求增加25万元属于变更诉讼请求,但其已超过举证期限,因此不予支持。
另一种观点认为,举证时限的设立是为了固定证据、争点和诉讼请求。甲公司要求增加25万元并非变更诉讼请求,而是根据鉴定结论进行请求数额的变更。因此,应允许甲公司在举证期限届满后增加请求。根据《人民法院诉讼费收费办法》,该增加请求应被视为请求数额的变更,而非诉讼请求的变更。
综上所述,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
本案涉及建设单位丙公司将自建办公楼发包给施工单位乙公司,乙公司又将部分工程发包给甲公司。甲乙签订的合同约定,在甲公司施工部分完工验收后,乙公司委托丁咨询公司进行审计鉴定。在诉讼中,甲公司要求追回建筑款35万元,而乙公司出具的审计报告书显示鉴定值为30万元。甲公司对鉴定程序无异议,但主张鉴定值应由乙方单独委托鉴定并申请重新鉴定。
关于乙公司发包给甲公司工程是否经过丙公司同意而导致分包合同是否无效的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分包合同无效,因为丙公司工地负责人张三和李四作为丙公司的代表,与甲公司不存在利害关系,其证言应被采纳。另一种观点认为,分包合同有效,丙公司提供的证明文书符合形式要件,是合法证据。虽然张三和李四的证言也是合法证据,但他们与甲公司不存在利害关系,因此证言属于间接证据。根据规定第77条,直接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间接证据,因此应确认分包合同有效。
在庭审中,关于甲公司对工程的鉴定申请是否受理的问题也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根据规定第5条第2款,乙公司单方委托了鉴定,而甲公司是履行义务方,因此甲公司需要对工程款负有举证责任,法院应受理甲公司的鉴定申请。另一种观点认为,双方已在合同中约定了工程款的鉴定程序,乙公司委托丁咨询公司进行审计,因此应按照合同约定的鉴定结果确定工程款。根据规定第28条,诉前单方自行委托的鉴定具有效力。因此,在已有证据能够证明情况下,不需要再进行鉴定。
综上所述,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在已有证据能够证明的情况下,不需要进行多余的鉴定。
债务转移中保证人的责任问题。当债权既有保证人的保证担保又有物权担保时,保证人对除物权担保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在主债务未受清偿时,优先实现物权担保来满足债权。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会导致保证人在相应范围内免除保证责任。通过案例分析了这一过程的具体运作。
保证担保与保证保险在合同内容、主体、性质、保证范围、保证程度以及适用法律等方面的差异。保证合同是购房借款合同的附属合同,与主合同存在主从关系,而保证保险合同与主合同处于并存关系。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等,而保证保险责任仅限于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
中国《担保法》中关于保证期间是否可以中断的问题。保证期间可以中断,如果债权人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保证期间将适用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保证期间具有积极效力和消极效力,旨在平衡债权人和保证人的利益,确保责任的有效履行并在一定条件下减轻保证人的责任。
关于保证期间的相关规定。对于未约定保证期间的情况,保证期间自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起算,为期六个月。若保证期间早于或等于主债务履行期间,视为未约定,同样自主债务履行期间届满起算保证期间。对于约定不明确的保证合同,保证期间也自主债务履行期间届满起算。在整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