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证据 > 证据收集 > 刑事诉讼中直接证据的分类方法

刑事诉讼中直接证据的分类方法

时间:2024-03-16 浏览:2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18458

直接证据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明关系

直接证据与案件主要事实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证明关系。直接证据可以单独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而不需要依赖其他证据。它以直接的方式对案件的主要事实进行证明。相反,间接证据需要与其他证据结合起来,以推论的方式对案件的主要事实进行证明。单独一个间接证据无法直接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它只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某一情节片断。只有与其他证据结合起来,才能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

案件主要事实的定义和范围

案件主要事实是指当事人之间争议的主要事实或诉讼的主要标的。不同类型的案件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类型,因此其主要事实的内容也不同。根据案件的性质和类型,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范围也不同。

在刑事诉讼中,案件主要事实是指被追诉人是否实施了被指控的犯罪事实。它包括两个方面:犯罪行为是否确已发生和该行为是否为被追诉人所为。因此,能够单独、直接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了犯罪行为或者没有实施犯罪行为的证据,就是直接证据。

民事案件的主要事实是民事当事人之间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是否发生、变更或消灭的事实。因此,能够单独、直接证明或否定民事当事人之间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证据,就是直接证据。

行政案件的主要事实是指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事实。凡是能够单独、直接证明或否定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的证据,就是直接证据。

直接证据的种类

在实践中,直接证据主要包括以下五种:

其一,当事人的陈述。包括刑事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民事诉讼当事人的陈述,行政诉讼当事人的陈述等。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当事人的陈述都可以成为直接证据。只有能够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当事人陈述才是直接证据。

其二,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人证言。如能够指出犯罪人是谁的证人证言、能够证明民事法律关系是否发生、变更或消灭的证人的证言,以及行政机关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在场人员所作的关于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证言。

其三,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书证。书证以其记载的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如果其记载的内容能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就可以成为直接证据。如署名的反动标语、被害人所记载的遭受某人侵害的日记、共同犯罪中犯罪分子之间互相通报犯罪准备或实施情况的信件等。

其四,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视听资料。如公共场所安装的监控录像,能够将某人行窃的过程录下,依据录像又可以将该人辨认出来,该录像便可以成为直接证据。

其五,在特定情况下,能直接证明是谁实施了犯罪行为的物证。物证一般不能成为直接证据,但在少数特定的情况下,也可以成为直接证据。如某人随身携带枪支、弹药、毒品等违禁品,这时上述物品以其所处的位置证明行为人实施了私藏枪支、弹药和非法持有毒品的行为,从而成为直接证据。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犯罪嫌疑人供述排除的情形

    犯罪嫌疑人供述排除的情形。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对于采取暴力、威胁、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等非法手段获取的犯罪嫌疑人供述应当予以排除。同时,强调依法调查和收集证据的重要性,非法手段收集的证据无效,被处罚人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 手机关机卡在里面,警方能对手机号进行定位吗

    手机关机卡在里面时,警方是否能够对手机号进行定位的问题。文章介绍了手机定位的方式,包括GPS定位、WIFI定位和基站定位。同时,根据公安局手机定位的法律规定,警方在特定情况下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对手机进行定位。即使手机关机,仍有可能通过基站定位等方式

  • 民事诉讼结案陈词的范文

    一起家庭财产纠纷的民事诉讼案件,重点阐述了案件中的房产是家庭共有财产,当事人有权分享征收利益。文章通过这起案件反映了社会现象,即子女疏于履行赡养义务的现象。文章还介绍了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的区别,包括诉讼主体、诉讼原则、证据制度等方面的不同。最后,代理

  • 公安局行政处罚能否消除?

    公安局行政处罚的相关问题。公安机关保存的行政处罚记录和档案不会消除,这些记录对当事人今后的生活影响不大,只有在违法犯罪时司法机关才会调取。此外,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对于违法行为在两年内未被发现的情况下,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 虚假证词是否构成刑事犯罪
  • 刑事诉讼法第172条规定:公诉程序的提起
  • 共同犯罪主犯是否必须逮捕
刑事证据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