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押是指专门机关在法定条件下对特定物予以扣留,并转移至其他场所,使其所有人或持有人不能占有。在刑事诉讼法中,扣押是指在勘验、搜查中发现的可用以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无罪的各种物品和文件,应当扣押。
扣押是一种强制性措施,其在适用过程中会干预公民的基本权利,特别是财产权。虽然扣押干预了财产权,但是对于合法的扣押而言,这种干预有其正当的根据和理由。
刑事扣押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根据依附搜查的扣押和独立的扣押,扣押可以分为两种类别。根据是否需要申请令状,扣押可以分为有证扣押和无证扣押。根据扣押的对象与正在侦查的案件是否有关,扣押可以分为本案扣押和另案扣押。
设置扣押程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全证据,确保没收的顺利进行,以及挽回被害人的财产损失。通过适用扣押行为,可以防止证据被毁弃或被隐匿,保证与案件有关的证据在认定案件事实、揭露、证实犯罪,保障无罪公民不受刑事诉讼追究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扣押在适用过程中会干预被追诉人的财产权以及善意第三人的财产权。对于被追诉人的财产权,扣押将使原权利人丧失对财产占有和使用的权利,以及对财产处分的权利。对于善意第三人的财产权,应当优先保障其合法财产权,但也应当明确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基本条件。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刑事扣押程序进行了规定,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设置扣押程序的目的方面,需要更加注重保障被追诉人及善意第三人的合法财产权。其次,在扣押与财产权保障的关系方面,需要平衡国家公权力与公民私权利之间的关系,并明确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基本条件。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扣押只能在勘验或搜查的过程中使用,这不能满足实践需求。此外,对扣押的启动是否按照勘验证明文件或搜查证的要求加以规制,也存在问题。因此,建议在刑事诉讼法中增加关于独立扣押的规定,以便更好地发挥刑事扣押的作用。
刑事诉讼法对扣押、查封以及冻结没有明确界定,这导致了混乱。建议将扣押、查封和冻结的关系明确规定,以便在实践中规范适用。
刑事诉讼法没有单独规定扣押的审批程序,这导致缺乏监督与制约。建议在刑事诉讼法中规定扣押的审批程序,以实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我国立法关于扣押对象的界定不科学,建议将扣押的对象概括为“可以作为证据、供犯罪所用、因犯罪所得的物品或文件以及违禁品”,并规定禁止扣押一些特殊对象。
在执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被扣押人拒绝配合甚至反抗执行人员的现象,此时执行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强制手段。建议在立法中授权执行人员采取必要的控制手段和强行开锁等措施。
目前关于扣押物的保管存在问题,建议建立监督机制,防止承办人挪用、侵吞扣押物品。此外,对于扣押物的返还和移送也需要进一步规范。
建议建立针对违法扣押的救济程序,确立非法实物证据排除规则和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此外,对于违法扣押的刑事赔偿也需要进行完善。
为了完善我国刑事扣押程序,建议补充独立扣押程序,理顺扣押与查封、冻结的关系,完善扣押的审批程序,重新界定扣押对象,规范扣押的执行程序,以及建立司法救济机制。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被扣押人及其成年家属有权在场,但被限制人身自由的被扣押人除外。扣押时应当有邻居或其他见证人在场。
在实施扣押时,应当首先命令持有人交出相关物品、文件,如果其拒绝交出,侦查人员才可以进行强制扣押。
为了规范扣押的执行,建议增加关于制作扣押笔录的规定。参考搜查笔录的制作,应当将扣押的执行过程写成笔录,并由侦查人员、被扣押人及见证人签名或盖章。
执行扣押后,应当详细记录被扣押物的名称和目录,并交与所有人、持有人或保管人。对扣押物应当加以封缄或加注其他标志,并由扣押机关盖章确认。
为规范扣押物的保管,应实现"扣管分离"。可以在公安机关内部设置一个专门机构负责扣押物的保管,并授权该机构对具体办案机关执行扣押的情况进行监督。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作为证据使用的实物应当随案移送。对于不宜移送的扣押物,应当制作清单、照片或其他证明文件随案移送。
根据刑事诉讼法和刑法的规定,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被害人可以在诉讼过程中申请返还自己的财产,但需要满足一定条件。
当案件被撤销或不起诉时,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可以直接对扣押物进行处理。但对于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而撤销案件或作出不起诉决定的情况,应当由人民法院作出裁定对扣押物进行法律认定。
为保障公民权利,可以通过当事人申请复议、申诉以及国家赔偿等方式进行司法救济。此外,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也是一种重要的救济措施。
六部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的规定,包括管辖、辩护与代理等方面的内容。规定中明确了公安机关与人民检察院在贪污贿赂案件中的管辖范围及协作方式,同时规定了辩护人的资格限制、辩护律师的权利及义务、法律援助的程序等。对于违规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并设置了申诉控告机
刑事辩护证据的运用及其重要性。在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背景下,律师面临证据获取难度增加的挑战。善于发现辩护证据对律师而言至关重要,有助于促进程序公正和增强辩护效果。庭审质证是获取辩护证据的主要途径。因此,律师需要善于运用技巧和能力,确保辩护证据的有效运用,
单位犯罪案的审理程序及注意事项。文章介绍了审理单位犯罪案的基本原则和适用法律,以及审查起诉书中的必要信息。同时,强调了诉讼代表人的资格要求和出庭义务,被告单位的诉讼代表人享有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此外,文章还提到了追缴或扣押、冻结违法所得
法院对检察院抗诉的态度。检察机关提出抗诉是履行职责的方式,法院应按照司法程序处理,除非有渎职行为。相关法律规定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的相关条款,明确了抗诉的提出、程序、期限及提交方式等,并规定上级检察院可撤回不适当的抗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