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的指出,可撤销交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旨在挫败、阻止或拖延债权人追收债款的交易、压价贱卖交易和与某些债权人进行的可视作特惠的交易。这些交易在大多数法律制度中都有相应的规定,并在本指南中作为讨论的基础。根据交易的具体情况,有些交易可能具有不同类别的特点。例如,看上去特惠的交易在以下情况下更可能具有旨在挫败、阻止或拖延债权人的交易的特点:当交易的目的是使债权人或潜在债权人无法获得资产或在其他方面妨碍该债权人的利益时;当交易发生在债务到期时债务人无法偿还债务或给债务人留下的资产不足以进行经营的情况下。同样,压价贱卖交易在涉及债权人时可能是特惠的,但在涉及第三方时可能并非如此。如果交易明显具有阻止、挫败或拖延债权人的意图,则应被视为属于第一类交易。在这种情况下,破产代表可以根据交易的具体情况确定应予撤销的交易属于哪一类,并利用证明和嫌疑期要求之间的差异。
根据新破产法草案的第四章“债务人财产”,以下条文被设立:
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前一年内,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撤销以下行为:无偿转让财产或财产权利。
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前一年内,债务人已知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仍对个别债权人进行明显不合理低价转让财产或财产权利,损害其他债权人利益的,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但是,如果个别清偿使债务人财产受益,则不在此限。
以下有关债务人财产及财产权利的行为被视为无效:隐匿、转移财产;捏造债务或者承认不真实的债务。
如果根据上述规定的行为而取得债务人财产或财产权利,管理人有权追回。
与1986年《企业破产法(试行)》第35条相比较,新破产法草案的规定具有以下特点:
新破产法草案规定抽逃财产和虚假负债行为是绝对无效,没有时限限制。这样的规定加强了对这两种严重侵害债权人利益的欺诈行为的制裁力度。而在1986年的试行法中,并没有规定虚假负债行为,抽逃资产的追诉时限为案件受理前6个月。
新破产法草案将其他欺诈性破产行为设定为可撤销,追诉期限延长为破产案件受理前一年。这些行为一般对全体债权人的清偿利益有害,但在具体情况下,是否需要撤销某项具体交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管理人判断和决定。
新破产法草案增加了关于案件受理前6个月内的个别清偿可撤销的规定,并设定了例外情形。在一般情况下,企业无力偿债的事实已经出现或者可以预见。在这种情况下,个别清偿有损全体债权人的清偿利益。实践中,企业常常先对个别债权人进行清偿,然后才申请破产。这种行为违反了公平原则和破产法的集体清偿原则。但是,在企业经营未停止的情况下,一些必要的支付,如水电费、购进原材料等,只要符合“使债务人财产受益”的条件,不在撤销范围内。
如果债务人有违反第三十五条规定的行为,人民法院可以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如果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如果债务人有违反第三十三条或第三十四条规定的行为,人民法院可以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如果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与1986年《企业破产法(试行)》第41条相比较,新破产法草案的规定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在试行法第41条中,行政处分是由政府部门决定的。然而,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对破产企业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的案例十分罕见。由于各种原因,政府部门缺乏追究企业负责人行政责任的动力。此外,该规定只适用于国有企业,对于非国有企业来说,目前还没有针对第35条所列行为的制裁措施。因此,新破产法草案没有规定类似试行法第41条的行政责任。然而,这并不排除政府在破产法规定的制裁之外对有破产违法行为的国有企业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的可能性。
根据新破产法草案,管理人拥有撤销、主张无效和追回被转让财产的权利。这些权利不仅是一般的私权,而是一种法定职权。因此,管理人有义务行使这些权利,以充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草案规定,如果管理人违反勤勉义务或忠实义务给债务人财产或债权人造成损害,应承担赔偿责任。如果管理人因违反勤勉义务或忠实义务导致无法追回这些财产,可以根据草案的规定追究其赔偿责任,并可能面临进一步的法律责任。
在新破产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有人指出,在企业处于困境时,企业负责人获取非正常收入(如高额年薪、奖金、津贴、高档住房等)和挥霍浪费、侵占企业财产的现象比较常见,对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需要加以规制。因此,草案设立了以下规定:
破产企业的董事、经理及其他负责人利用职权获取的非正常收入和侵占的企业财产,管理人应当追回。
新破产法草案的规定为违法行为人付出经济代价,并使其承受名誉和信用上的不利后果,具有相当强大的威慑力。
根据现行规定,人民法院对违反企业破产法第35条的行为没有直接的处罚权。根据相关司法解释,法院在审理破产案件中发现这类行为,只能向有关部门提出行政处分建议或者移送涉嫌犯罪的材料。这常常使不法行为人得以逍遥法外。而在新破产法的框架下,人民法院能够及时地对违法行为人处以罚款制裁。这种制裁不仅使违法者付出经济上的代价,而且使他们不得不承受名誉和信用上的不利后果。应该说,它的威慑力是相当强大的。
破产企业对外担保的会计处理规定和未申报债权的破产企业债务的会计处理规定。对于对外担保,债权人可以向清算组申报债权,清算组应将担保债务补计入账。对于未申报债权,虽然债权人需在规定时间内申报,但存在特殊情况可申报债权。未申报债权的负债金额具有不确定性,不
破产程序终结债权的法律意义及相关流程。破产程序终结是在多种情况下法院作出裁定结束破产程序的行为,其中包括企业通过和解和整顿恢复盈利等。破产程序包括申请、审查、受理等多个具体步骤,以及破产清算的程序流程。此外,本文还解释了清算组的成立及作用,包括接管企
破产管理人是否可被债权人起诉的问题。根据破产法规定,破产管理人负责管理债务人财产,债权人或债务人对债权表有异议可向法院提起诉讼。但实务中存在关于谁可代表债务人起诉的难题,不仅限于破产管理人,还可能涉及法定代表人、董事会和股东等。文章提出了关于主体资格
债权诉讼时效的定义及其在破产程序中的影响。讨论了《破产法司法解释(二)》对债务人诉讼时效的规定,强调了对债务人财产和破产债权人的保护,并指出存在的争议和问题,如未行使债权的正当理由的界定模糊。为确保正确实施,需明确界定债务人未行使权利的正当理由和非正